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科学精神在农村制度创新中的体现

    作者:郭晓斌 时间:2006-06-05 08:23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按:4月20日,汉阴县创新开展的党员设岗定责及先进性承诺活动消息在《陕西日报》党建版刊发后,引起了陕报记者的高度关注。近日,陕报记者郭晓斌深入汉阴县有关乡镇和村组,实地采访党员设岗定责和先进性承诺活动,撰写了《科学精神在农村制度创新中的体现》一文,深度揭示了这一制度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现予以刊发,以达到推动工作的目的。

    科学精神在农村制度创新中的体现
    ——从汉阴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建设新农村获得的启示

    去年底,在汉阴第三批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出现了农村党员自发承诺为群众和集体办好事的现象。这项以意愿形式为表现的非正式制度从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存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最终以县委文件在全县农村党员中正式推行。同期,该制度也在全省各地不约而同地广泛创造并应用着。记者通过在汉阴的采访发现,这项制度之所以能在短期内自发产生并形成燎原之势,归根结底在于,这是一种科学精神在农村制度创新中的体现。
    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结合
    先进性教育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体现了在新的时期,中央对共产党员的基本的素质要求。而在汉阴的农村党员设岗承诺中,承诺全部来自于党员的自发。从制度安排本身来讲,自上而下的制度,有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自下而上的制度,体现了自觉性和民意,因而也更便于实施。
    涧池镇花果村村支书阮家兵介绍说:“花果村新村建设和党员先进性教育是去年底同时展开的,第一次开全村党员和群众大会时,担心年底人忙到不齐,就说给到会的人每家发一把桑剪和一包洗衣粉,但会上党员自发进行定责承诺为群众办好事,没等会开完,很多村民就自发鼓掌,大伙说参加这样的会就是不发东西也来。自去年12月以来,村里召开了8次党员会,全村34名党员人人有岗位,个个有承诺。”
    正是在这种自发的民意下,汉阴县委以村支部为单位,设置了思想政治、经济发展、民主监督、公共事务等4大类15个岗位,每个岗位制定具体职责。通过采取自我选岗、民主荐岗、支部定岗、公开承诺和践行承诺等程序,让农村每位党员上岗理事,使无职党员发挥作用有岗位、履行义务有场所、保持先进性有方向。普通党员无职变有责,无位变有为,为新农村建设注入了强大活力。
    事实证明,先进性教育和新农村建设必须进行相关的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制度安排,这种安排必然包括自上而下的制度。同时在制度安排的过程中,必须尊重民意,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将内生的改革意愿和外部的改革推动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减少制度供给和执行中的时滞,提高效率。
    激励与约束的并存
    一项制度的出台,能否取得成效,激励与约束缺一不可。而作为基层的农村党员,设岗承诺的动力究竟来自于哪里呢?
    汉阴的制度运行是这样的:各村通过群众会、支部会讨论审定,将各个岗位及岗位上的人员、党员个人承诺的事项制定成明白书,公布于众,接受全村党员群众监督。每半年以村支部为单位开展党员述职、评议,党支部根据每位党员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承诺的情况,按照思想素质、遵纪守法、帮带作用、带头致富、为民服务5个方面,确定党员星级,张榜公示。
    简而言之,这种承诺的动力就是来自于自身的荣誉感。如果动力仅仅来自于经济利益,就难免会出现随着利益的增加,动力的边际效应递减的可能。而把社会责任或其它个人因素作为动力时,人也会激发其能动性。虽然不是每个人的动力都有一部分来自于利益以外的因素,但是随着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或由于经济增长过程中个人价值观念的变化,来自非利益因素的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能动性会逐渐增大,至少这种能动性不会随着个人收入的增加而减退。龙垭镇党委书记张显斌告诉记者,在农村有了一定的物质积累后,广大党员普遍存在着一种为公共服务的意愿。这恰恰就是党员开展设岗承诺的背景所在。
    约束的核心是承诺的可信度。通过对汉阴农村党员设岗定责及先进性承诺活动的调查,全县179个村6000多名农村党员共设立各类岗位共80多个,主动承诺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5万余件,目前兑现的承诺已经过半。
    正确的路径选择
    一项制度能否取得最终的成功,除了方向是否正确,还取决于选择的初始路径。因为一种制度一旦走上某一路径,就会在以后的发展中沿着既定的方向不断的强化,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那么,农村党员设岗承诺的路径是什么呢?那就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作为一种人力资本,能减少“搭便车”和违反规则的行为,同时,大凡成功的意识形态必须是灵活的。全省优秀党支部书记、城关镇五一村支书杨官金认为,进行设岗承诺,使每一个党员先进性教育有了一个载体,广大党员通过学习,在提高自己理论素养的同时,为发挥自己的能力给群众和集体服务找到了一条实实在在的路径。
    而在制度的设计上,汉阴突出了一岗“双责”。所谓双责,据县委组织部长王孝成介绍,一是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情在制定政策时提出基本要求,凡是承担这一岗位的党员就必须要体现这些共性。同时每个党员可以结合自身条件进行承诺,不拘形式,灵活开展,凸显其个性特色。
    根据反馈,每一个党员通过设岗承诺不仅体现了自身价值,而且也带动了新农村各项事业的建设。双乳镇三同村以前是汉阴社会治安最差的村,号称“气死公安、赶跑法院”,如今在省劳模、村支部书记刘武林的带领下,致富有技术,发展有项目,一跃成为全县项目申请第一村,每年有300多万的项目。党员都说,如果不是抓党建搞承诺,民风不会有这么大的改变。
    随着这项制度的开展,“党员不党员,不过两毛钱”已转变为“党员设了岗,锄头开了光”,每一个党员的心都收回来了,村级两委也有了凝聚力。观音河乡水田村党员陈世仁在当兵复员后一直将自己的组织关系放在县民政局,在党员设岗承诺开展以来,他主动将自己的关系转入村支部。目前,广大党员都希望这项制度能成为一种长效的制度。同时,随着党员承诺兑现率的不断升高,也为社会诚信机制的建立起到了现实的促进作用。
    通过设岗定责在我省的成功实践表明:我国农村任何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制度安排,必然要取决于我们这个人多地少、农民占多数的国家的内生性变量。而一项制度的最终安排,首先取决于是否是农民自己选择的,在制度的实施过程中,有无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正确的路径,意味着这项制度的科学性,也预示着这项制度本身的生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