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倾心抓好培养新型农民的“素质工程”

    作者:袁治强 罗先安 梁艳 时间:2006-06-14 12:26 来源:平利县政府信息网 字号: 打印

    ——平利县新农村建设纪实之三

    建设新农村,发展是核心,农民是主体。平利是典型的山区农业经济县,在主导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生产专业性不强,经营管理粗放,产品竞争力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并且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与此同时,农民对科技知识、致富信息、文化活动、健康保健等方面的需求也非常迫切。针对这一实际,平利把培养一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队伍作为新农村建的一项基础和系统工程,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长安镇中坝村茶叶生产大户田珍,自2002年开始发展无性系高效密植茶园,2005年茶园面积达到186亩,仅今春就收入40余万元。几年前,由于她整天忙于发展自己的产业,很少有时间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及其它科学文化知识,但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她深感自身综合素质已难以适应发展的要求。正当她苦恼之际,村支部书记主动上门找她谈心,将她作为入党积极分子进行重点培养。2004年7月,田珍终于如愿以偿加入中国共产党。“没有各级党组织培养,没有县乡政府的扶持引导,我的产业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现在,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今后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帮助更多的乡亲门共同发家致富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她装饰一新的茶楼办公室,田珍激动地向记者说。年近五旬的该镇高峰村村民刘志国,有着18年党龄,过去家里没有主导产业,而是在城里开酒店,因多方面原因酒店亏损,家庭经济拮据。2002年初,村支部依托茶叶技术协会帮助他发展高效茶园25亩,今年春季才开始投产,就收入3万多元。


      这是平利县近年来着力提高农民素质,开展“把基层党员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培养成基层党员干部”的“双向培养”,达到提高农民素质,加快产业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的一个例子。在“双向培养”中,全县共培养致富带头人1442人,培养村级后备干部1182人,建立党员示范点1386个,帮带贫困户2016户 7564 人,激发了贫困农户兴产业脱贫致富的积极性。


      在培养新型农民素质工程中,平利县以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突破口,通过突出培养与提拔能人的“素质工程”,提高村组组织规范化水平,完善村干部工作制度的“阵地工程”,每村每年为群众办好两至三件实事难事的“民心工程”以及对命名的“五个好”村党支部实行动态管理,对创建、整建村,采取“两推一选”等有效措施,极大的建强了村级组织。三年来,全县共调整充实村班子成员380人,村干部平均年龄由44.2岁下降到41.6岁,文化程度高中以上学历由68%提高到81%,“五个好”村党支部全县占总村数的73%,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素质高、政策水平高、科技意识强”高素质的村级班子。


    要全面建设新农村,仅有基层组织的坚强有力,只靠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是远远不够的。面对加快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平利县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作为提高农民素质的核心,建立健全技术培训服务网络,加大技术培训工作力度,不仅使广大农民掌握了生产实用技术,同时也增强了他们适应市场,开拓市场的能力。在技术培训服务体系建设中,建成了“以县为龙头、乡镇为纽带、村组为基础”的三级科技服务体系。县委党校负责村组党员干部的政治政府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3个职业技术学校对初高中毕业生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县科技局联合农业、茶叶、蚕桑等主管部门负责产业新技术推广培训。12个乡镇建立了农广校,192个行政村配备了科技副村主任,109个村成立了产业技术协会,通过支部加协会的形式把农村实用技术送到村组农户,送进田间地头。仅今年上半年,全县共组织种类技术培训会320余场次,发放技术资料4万余份,培训农民近4万人次,每一个主要劳动力都掌握了1-2门农村实用技术。如今的平利,茶叶、绞股蓝种植均采用高效无公害生产技术,蚕桑全面应用小蚕共育化、大蚕省力化、上簇自动化和室外大棚养技术。全县粮经作物良种普及率达到100%,配套先进栽培技术入户率达90%。


      在平利县广大农村,精神文明不仅是农民生活的内在需求,更是农村经济加快发展的内在动力。该县以“绿化美化、文明乡风、科技文化”三个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双文明户”、“产业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创评活动,全县共创建达标各级文明村126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子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