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用实践抒写誓言

    作者:詹金泉 时间:2006-06-14 12:56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题记:十年前,他向党组织誓言:“从今天起,我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我要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为百坝村奉献出我的聪明才智,为村上的发展流血流汗”。
    十年后,他已经是身负多项荣誉的一名村党支部书记。面对荣誉,他向人们坦言:“当村干部要有激情,有责任感,有奉献精神,才能当好这个村干部”。
    十年来,他用实践抒写着当年的誓言,带领全村群众告别贫困,走向富裕。他本人,也由普通党员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农村党支部书记。

    用实践抒写誓言
    ——记紫阳县高滩镇百坝村党支部书记徐隆仿


      徐隆仿,男,现年44岁,中共党员,现任紫阳县高滩镇百坝村党支部书记。徐隆仿于1995年2月入党,1998年被选为百坝村村主任,2002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至今。10多年来,他从一名普通党员做起,带头执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苦练致富本领,热心帮助周围邻居;担任村干部后,一门心思谋发展,历经8年努力,与村“两委”干部一道,从抓基础设施建设、主导产业建设、打造发展环境等方面入手,将百坝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980元提升到2005年底的2320元。百坝村年年被评为先进,于2004年进入市级先进村的行列,2005年被市委授予“旗帜工程综合示范先进党支部”。徐隆仿本人也于2005年当选为安康市第二届人大代表,同年被推荐为市委表彰的“基层组织建设先进个人”。他被村民亲切称作“最贴心的人”,各级媒体称他为“用实践抒写誓言的人”。
    誓言无声,他要做一名先富起来的共产党员
      徐隆仿于1981年高中毕业,因为他为人厚道,心地善良,经常为周围的人帮忙,又懂得一些实用技术,老早就被村党支部作为“苗子”培养。1995年,徐隆仿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员宣誓大会上,徐隆仿立下志向说:“从今天起,我就是一名共产党员了,我要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为百坝村献出我个人的聪明才智,为村上的发展,我会流血流汗”。徐隆仿这样说也这样做。那时,农村党支部活动开展得不怎么正规,一年到头很少开展活动,而徐隆仿总能坚持自觉学习邓小平理论,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暗自铆足劲坚定自己的信念,增强宗旨意识。行动上带头推广实用技术,敢为全村之先,他告诫自己要成为一名先富起来的共产党员。他先是尝试外出务工,在汉中等地包工伐木,后来又从外地引进麻苗繁育技术、魔芋深加工、蚕桑育苗等生意,最终他选定了以桑、芋、药为主的多种经营作为主导产业,自家栽桑6亩,年均养蚕8张,种魔芋3亩,培植天麻1100余平方,发展食用菌50余架,养猪10余头。在1996年前后,靠多种经营,他家年均收入即达万元以上,一举成为全村首个富裕户,率先在村里建起了红砖青瓦的二层楼房。在这期间,他个人也曾多次被评为“农技推广先进个人”、“农村实用技术带头人”。
      个人富了不算富。在那几年,徐隆仿心里时刻装着本村还没有富裕起来的群众。他先是组织周围20余户贫困群众加入到自己从事的蚕桑育苗的生意中来,义务地教授大家育苗技术,有时还贴补一些费用,油印技术资料免费发送给大家。成苗销售时,他组织大家与自己一道,把大家育的苗木与自家的一道销售,帮助大家解决销售难的问题。由于懂得实用技术,在那几年里,徐隆仿成了全村的“义务庄稼医生”,哪家有啥大房小事,总能够看到徐隆仿里出外进忙碌的身影。而这一习惯,在他当了村干部的十余年后,仍然坚持了下来。
    初试牛刀,村主任打响了发展的“第一炮”
      1998年,徐隆仿全票当选为百坝村村主任,那时的百坝村,不通路、不通电,交通通讯极为不便,虽与高滩集镇邻近,但村民上街却得爬山越岭走上好几十里地,每逢春播秋收时,外面的农药进不去,里面的农产品出不来,交通成了制约百坝村发展的第一道难题。为此,刚刚走上村主任岗位的徐隆仿与村“两委”干部一致决定,要把修路作为村上的第一件大事来抓。当年冬天,通过向上争取一点、村民集一点的办法,百坝村打响了“大战一个冬、修通百坝路”的战斗,利用一个冬,他带领全村群众硬是开山架桥,在没有一点路基的基础上修通了9.8公里连接百坝村与乡政府的公路,打通了制约百坝村发展的第一“瓶颈”,百坝村的发展初步显现活力。
      2000年,在徐隆仿的提议下,村上又将拉电作为当年的发展“大计”。由于距离便电站路程远,村上又穷,村上拿不出钱,徐隆仿就主动垫资5000元,动员投劳3000余个,拉通了长达6.8公里的线路,一举结束了百坝村没电照的历史。现在百坝村90%的家庭有了电视机,大多数家庭有了小型粮食加工机械。
      同年,全县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启动,百坝村开始了第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全村退耕2747.3亩。
    村主任改任村支书,他成为全村的“当家人”
      2002年,撤乡并村后,徐隆仿当选为白坝村支部书记,成为了全村的“当家人”。身份的改变,也给徐隆仿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以前作村主任,是执行者、干事的,现在成了决策者、当家人。如何当好百坝村这个大家,成为了徐隆仿随时都在琢磨的问题。撤乡并村后,百坝村成为了全镇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第一大村。但这时候的百坝村还没有主导产业,没有钱的来路,当时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此时,正逢退耕还林工程在紫阳县正式启动,徐隆仿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中看到了百坝村发展的希望,针对百坝村山大人稀,人均土地占有量大的特点,他在与村“两委”干部取得一致意见后,大胆地向县林业局申报了5000亩退耕任务。为获得项目,徐隆仿带领全体村民提前在海拔2000米的大坪山上摆开战场,利用一秋一冬,挖带2000亩,为实施退耕还林打下了坚实基础。他们的诚心最终打动了县委分管林业的领导和县林业局,百坝村被破格确定为退耕还林村,县上还把全县退耕还林现场会放在百坝村召开。这一年,全村退耕5419亩,获得了每年162万斤的补助粮,10.8万元的管护费。仅此一项,促使百坝村民人均收入迈过1300元大关。
      2003至2005年的3年里,是百坝村的主导产业建设的关键时期,徐隆仿同村“两委”又提出了“提桑、扩芋、壮畜、兴药”的发展思路,与县委组织的农村党建“三级示范、四个带头”活动紧密结合起来,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带动主导产业建设的路子。徐隆仿带头帮带了3户党员产业示范户,分别帮带3户兴桑、养畜、种芋。在徐隆仿的带动下,全村21名党员示范户成为了全村主导产业建设的主力军。村上成立了蚕桑、养猪、魔芋产业协会,以解决种植与市场环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当年新建桑园452亩,新栽桑5万株,全年全村可养蚕450张,发展魔芋500亩,天麻2500平方米,种植黄姜400亩,养羊1500头。主导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百坝村经济腾飞注入了强大的后劲,至2005年底,全村人均纯收入一举突破2320元大关,从而迈入县级“小康村”的行列。
    公事与家事,哪个轻,哪个重,徐隆仿心里有杆称
      徐隆仿担任村支部书记后,一心把村当作家来治,是他开展工作的一大特色。2005年,徐隆仿针对工作量大面宽而村干部在精减后,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提出了“三三制”的工作制度,即村上的三职干部在一个月当中,用10天时间入组到户解决指导群众生产、生活上的问题;10天时间留在家中搞生产,解决后顾之忧;10天时间到村委会值班接待解决日常事务。通过行之有效的“三三制”,一举解决了村上工作无头绪,打乱拳的问题。时间能统筹安排,集中使用,解决了不少群众提出的热点难点问题。便在实际工作中,徐隆仿在村支部值班和到户解决问题的时间往往都超过20天,在家好能呆上三、四天,自家的大小事情只好交给身体状况并不很好的妻子。
      把村当作家,徐隆仿最关心的还是“家人”。他能忘了自家的事,困难的群众的事却往往令他牵肠挂肚。2004年冬天,百坝村二组的从高山上迁下来的十余户移民户没有柴烧,没有菜园,有的30好几没能找到媳妇。徐隆仿总能主动上门,帮助解决问题。一组村民马孝平、张国仕在外遭遇矿难,家里老的老,小的小,无一人出头主事,面对这种情况,徐隆仿又主动带人到河南处理善后事宜,不仅为家属追回了补偿,还妥善地解决了这两家人的后顾之忧。6组52岁的五包户陈出显一直是徐隆仿最牵挂的人,每年冬天,他总会到陈出显老人家去上几趟,送去过冬的粮油和日用品。
      在徐隆仿的心里,公事和家事,哪个大,哪个小,哪个轻,哪个重,他心里有一杆秤:那就是公家事总是重于自家事。
      徐隆仿说,他当村主任后的8年多时间里,他共干了7件顺民心,合民意的大事,那就是,2002年拉电32杆公里,一举实现全村农电网改造工程,全村用上大网电;两轮退耕还林累计7000余亩,实现荒山造林4400余亩,建成“针阔万亩混交林”,百坝村有了自己的“生态银行”;修通3条12.1公里村组公路,沿河修建5座便民桥,实现组组通公路,解决了行路难的问题;多方争取资金,于2003年建成130余平方的村两委活动室,百坝村有了自己的办公场所;2004年实施重点村建设,把居住在中高山的51户村民搬迁到沿河二岸,改善了211人的生产生活条件;2005年,向上争取资金6万元,通过“一事一议”村民集资配套7万元,建成一座有着400余平方建筑面积的村小学;通过狠抓教育管理,制度建设,村支部班子进一步加强,村支部7名委员和21名党员在各类主题实践活动中积极入位,成为了全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主力军。
      办好了村上的大事,可是“自家的园子”的事却没有精力办好。徐隆仿说,他家是村里的养蚕大户,自己也是养蚕的能手,他家每年春夏两季要养8张蚕种,可每每到蚕子要上簇的时候,他却没有时间照看,所有的活计只得推给妻子一人。2004年,上初中的女儿眼睛看东西模糊了,他因为没时间带孩子去大医院看,就近请中医治,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最后检查才知是近视,还耽误了娃的学习。女儿在高滩中学上了两年学,他没有去看过一次。徐隆仿说,为人夫为人父,我是有愧的。但是面对大家和小家,我只能选择前者。对于小家,我只能在以后不当村干部了,再来“填补”吧。
    徐隆仿:发展没有止尽,唯有奋勇争先
      用徐隆仿自己的话来说,他本是百坝村最先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可是自1998年他担任村主任以后,他的家却无明显的起色,他原本有很多挣钱的门道,却因为他是党员、是干部,不能放下村里的事忙自己的事。他的心里,装着全村的群众,他把村民的事始终当作自己的事在干着。
      徐隆仿在其工作日记中自述道:“几年来,我没有辜负群众的期望,我心里很充实,但发展没有止尽,唯有奋有争先。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当继续带领支委一班人,抢抓发展机遇,创新工作思路,把基层组织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公益事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抓紧抓好,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李心怡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