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持续改善。按照补短、兜底的要求,完成民生支出165亿元,同比增长36.4%。集中办好“十件实事”,新增城镇就业1.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万人。城乡社会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工伤、生育保险保障水平提高。教育项目完成投资7.3亿元,提前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安康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一期)建成,石泉、平利、宁陕创建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整合城区卫生资源,新建或改扩建县级医疗服务机构7个、镇卫生院69个、村卫生室640所,完成卫生投资2.7亿元。完善计生贫困家庭、失独家庭帮扶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加强生态建设特别是汉江水质保护和大气污染防治,实施十项治理行动,造林绿化66.3万亩,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科技创新能力增强,10项科技成果获省政府表彰。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10.6%,博物馆、西城阁、高新儿童乐园一期建成。完成体育健身工程277个,580处校园体育设施对群众开放。完成专项扶贫投入27亿元,实现10.56万贫困人口脱贫。建成4所区域敬老院、8个县区老年公寓、2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100个“农村幸福院”。创新社会治理,信访维稳、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公众安全感居全省第二。
(六)作风持续改进,行政效能提高。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坚决整治“四风”;开展“小金库”、招投标、国有产权交易、政府采购等专项治理,“三公”经费下降38%。全市行政监察机关查处违反政纪案件252件348人。组织33个部门对255件重点任务和民生实事向群众公开承诺,跟踪督办,问责问效,担当意识增强,落实力度加大。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229件、政协提案278件。80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群众代表旁听市政府常务会、100多名企业代表参加政府全体会、285名公民代表参加“走进市政府”活动、100名在校大学生到机关见习。审计监督力度加大,廉政建设加强,行政效能提升,成功创建为全省依法行政示范市。其他各项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绩。
2014年,在宏观环境复杂、经济下行压力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仍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主要指标增幅居全省前列(一产、二产增速、非公有制经济占比全省第一,生产总值、工业增速全省第二,投资增速全省第四),发展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公安工作、精准扶贫、避灾扶贫搬迁、保障性住房、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审计全覆盖等工作受到上级肯定。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大力支持、有效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广大干部群众,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离退休老干部、驻安解放军、武警和消防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安康发展的社会各界,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发展不足,群众生活水平不高,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任务艰巨;产业支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资源环境约束趋紧,重大项目推进不够有力;发展环境不优,政府职能转变、改进政风行风还需持续用力。对此,我们将直面问题、勇于担当,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共8页
您在第2页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尾页
跳转到页
本页共有1470个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