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搜索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全面阐述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深刻内涵以来,认识新常态、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已经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前提、大逻辑和大背景。市委三届七次全会和市政府全体会议也分别对新常态进行了解读,为我们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提供了科学指南。怎样认识“新常态”,进而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是我市新型工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一、科学认识“新常态”,首先在于找准定位
找准定位,就是要求我们既看到普遍性,又把握特殊性。
1、合理定位“中高速”。从全国普遍性来看,“中高速”意味着调低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而我市要实现赶超式发展,就必须在保持“中高速”的同时,对增长的底线有更高的要求。放眼全国看安康,东部和沿海城市的高速增长期已过,我市作为欠发达地区,对于发展的需求更加强烈,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发优势更加凸显。站在全省看安康,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连续多年保持在全省前列,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稳中有升,与汉中的差距正逐步缩小。立足基础看安康,2014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786.99亿元,增长23.0%,实现增加值273.21亿元,增长18.3%,工业已经成为支撑和拉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力引擎。徐启方市长在市政府全体扩大会议上指出:本轮经济下行对安康的影响要比沿海发达地区小,恰恰这个时段,正是我们奋力赶超、缩小差距的关键期。所以,安康工业的“中高速”,既要同全国、全省发展大势一样,实现换挡不失速、调速不减势,又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两到三个百分点,只有这样才能兼顾需要和可能,联系当前和长远。
2、精确把握“结构优化”。从全国普遍性来看,“存量”调整是促进结构优化的必由之路,而工业发展“增量”调整的空间已经不大,但从安康来看,一方面,调整“存量”的“阵痛”正在发生。以新型材料产业为例,在大地复肥、中科纳米、华银科技、创源智汇等一批具备高技术产品生产实力的企业快速崛起的同时,全市还有一大批企业仍在从事锌、钼、铁精粉和铁矿石原矿、重晶石粉和重晶石原矿的采选,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正式供水和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已有紫阳县顺义矿业、旬阳县鑫源矿业等一批企业因环保约束而陆续关停,新型材料产业正经历阵痛,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另一方面,做大“增量”的空间依然存在。以装备制造产业为例,省工信厅出台了《大力发展汽车配套产业打造“千亿陕汽”实施方案》,力促省内汽车产业配套率三年内从40%提升到60%以上,这给旬阳宝通、亨通铸造、奥邦锻造、双环锻造等一批装备制造类骨干企业带来了发展良机,安康打造专用车和汽车零配件加工基地拥有巨大发展空间。
3、客观理解“动力切换”。从全国普遍性来看,经济发展正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立足安康工业发展的实际,创新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品牌和核心知识产权始终是我市工业经济的短板,急需得到改善和提高;但同时,缺乏大集团、大项目支撑也一直伴随着我市工业的发展历程,按照工信部的企业划型标准,我市仅有12户中型企业,其余均为小微企业,且多数企业尚处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还未进入科技引领发展阶段,可以说,我市工业发展在前期资本投入方面尚有一定欠缺,在着力推进创新驱动的同时,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依然需要大力推进。
二、积极应对“新常态”,需要做到三个必须
1、必须坚持循环发展。实施循环发展既是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和实施水源地保护的客观要求,也是优化我市产业结构的现实选择。必须坚持循环发展,大力推广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2、必须坚持投资拉动。徐启方市长在2015年市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我市现在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依靠投资拉动和对资源的依赖不会改变,投资仍是稳增长的关键所在。因此,安康工业要应对新常态,就必须继续坚持投资拉动,不断加大投资强度,从而增强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3、必须坚持“量”“质”并重。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快建设和发展一批新企业,扩大总量;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产业发展的质量,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发展壮大,注重集约化、规模化配套发展,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导和服务,提升质量。
三、主动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主动作为
1、抓项目建设,保持爬坡势头。工业项目是保持工业经济中高速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实现工业经济发展目标的关键手段和强力支撑。一是认真谋划项目。结合“十三五”规划编制的要求,充分考虑国家政策和投资导向,按照弥补短板、壮大优势的原则,在新型材料、生物医药、富硒食品、装备制造等领域,策划包装一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广泛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和配套招商,积极吸引外出创业成功人士返乡投资建厂,促进一批新的工业项目落户安康,增强发展后劲。三是推进项目建设。积极衔接发改、国土、工商等部门健全完善和落实工业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在土地供给、规费征收、行政审批、证照办理和信贷支持上给予更多支持,研究制定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激励和调动社会各界投资建设的积极性,着力推进金属镍循环产业园,石泉火电厂,旬阳、白河水电站,旬阳烟厂技改,陕西南水汽配,平利安得利涂料等一批工业重大项目的建设,夯实工业持续增长的基础。
2、抓行业龙头,打造核心引擎。在全市范围内营造“工业强市”的浓厚氛围,关注工业、支持企业、推动发展,实施市直部门及中省驻安单位包联重点工业企业举措,围绕陕汽旬阳宝通等30户重点工业企业,采取“一个部门包联一户企业”和“一企一策”的办法,通过领导包挂、部门包联、一抓到底,帮助重点企业解决生产和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打造一批龙头企业,以支撑和拉动全市工业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3、抓企业成长,注入发展动力。一是继续抓好新增规模企业。按照“排名单、分任务、定措施”的思路做好规模企业培育工作,力促全年新增50户规模工业企业。二是实施小企业成长工程。下大力气扶持小企业,放手发展各类市场主体,对产值在1000-2000万元之间的劳动密集型、特色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企业分类排队,高看一眼、厚爱一分,在项目扶持、资金安排上给予重点倾斜,使其尽快成长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是鼓励企业做大规模。对当年新进的规模企业,在融资服务、技术改造、产品促销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通过企业成长工程,促进现有规模企业挖潜提效,调动全民创新、大众创业的积极性,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新局面。
4、抓园区建设,汇聚前进动能。园区建设是走循环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战场,也是工业经济保持中高速的重要载体。大力推进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夯实基础设施,强化园区承载;强化招商引资,吸引企业入园;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水平,增强园区集聚产业、承载人口、带动发展的能力。“飞地经济”是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新型工业发展的结合点,是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途径,也是我市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在空间布局中的一项重要改革,大力破除画地为牢的行政壁垒,激发“飞地经济”园区发展活力,用最过硬的工作团队、最优惠的政策支持、最有力的工作举措,使“飞地经济”成为安康新型工业高地、就业创业平台、对外交流窗口、改革创新标杆和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
5、抓协调服务,增强上升推力。一是帮助企业获得金融支持。密切关注工业企业融资需求,指导和帮助企业不断提高自身资质,在进一步推进银行贷款和信用担保等传统业务的同时,鼓励企业采用金融仓储、供应链贷款、订单质押贷款等金融创业产品;着力发展直接融资,探索工业企业捆绑发行集合债券的模式,鼓励企业参与新三板市场。二是帮助企业扩大产品销售。着力推广安康特色产品进东北、华北、华中、西南,力促安康特色产品走出陕西、走向全国、占领市场。三是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督促指导企业建立省市级研发中心和技术中心,争创省市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提高市场竞争力。四是强化运行衔接协调,及早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解决影响企业生产的困难和问题,做大企业、做强产业,打造美丽富裕新安康的强力引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新常态下加快镇坪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04-30 ]
下一篇:顺应新常态 捕捉新机遇[ 04-30 ]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