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岁的平利县老县镇太山庙村一组村民赵德福,通过近年潜心研究,在儿子的帮助下,他所发明的新农具--泥钵式栽苗机和软泥制钵器分别于今年2月22日和3月29日相继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近日,记者一行来到老县。赵德福径直带我们来到自家菜地,大约两米见方地块上,一些白菜苗刚刚破土,排列异常整齐。老赵介绍,这些白菜就是用软泥制钵器育苗的。他告诉记者,尽管育苗移栽能提高农作物产量,村民也认可,但过程较费力,村民们一般用手把泥巴捏成团,在上面戳个孔,然后把种子放进孔里,也有些农民嫌麻烦,直接把种子撒在地里,可这样出苗率低,还浪费种子。老赵发明的软泥制钵器刚好克服了这些缺点。
在自家地里,老赵拿出软泥制钵器给我们演示起来。器具结构并不复杂,有个铁制外框,还有两块与外框一般大小的特制木板,一块木板上有很多小孔,背面钉上平均大小的正方形小框,另一块整齐排列着直径大约1-2厘米的圆柱形冲头。把软泥平摊在铁框内,再把木板钉着小框的那面朝软泥压下,最后用带有冲头的木板穿过小孔叠压。去掉这些工具,一排排整齐的带有小孔的正方形泥块出现。“种子直接种在孔里,这一次可以制作60个泥块。还可以改做成大型号制钵器,一次几百个呢”?
另一发明--泥钵式栽苗机相对结构复杂了很多。老赵说,这台机器是插秧、栽苗时用的。有年插秧时发现,虽然农民们插秧累得直不起腰,但插秧的动作很简单,很机械,于是,2000年起他便着手研究一种栽苗机来代替。现在他发明的栽苗机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用它栽苗,一天可栽水稻田40亩,是人工移栽的50-60倍,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虽然目前还没有实践应用过,但他说,自己正考虑把它再改造成电动的,“那样的话,大面积栽苗就更为简捷、快速了。”
1962年初中毕业后的老赵回家务农,多年来一直在揣摩如何让种地变得更简单,期间跑了很多地方咨询,并联系合作伙伴,花了不少钱。由于自己风风火火搞新农具发明,当地村民还送他个外号叫“地阎王”。如今,尽管还住在破旧的土房,“但这条路我是走对了”老赵并不后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