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岚皋 > 正文内容

    “帮”在根上 “扶”到实处

    作者:卢峙兵 王兴波 时间:2006-08-08 11:10 来源:岚皋县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打印

      上网、上班、上学,这本是三个毫无相干的概念。无意中说起岚皋的部门帮扶,才发现,三者之间颇有关联。
      ——上网。无意间打开百度,输入“岚皋帮扶”字样,搜索到可阅读信息1230条,着实让人惊讶。
      ——上班。五年来,从“百人工作团”到“新农村建设工作团”,岚皋先后动员组织近千名干部到基层助农致富,他们成了这一时期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
      ——上学。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近年来帮扶部门先后投资、捐资兴建学校10余所,结对帮扶困难学生近千名,同时,启动实施联校支教活动。
      因为农村贫穷,岚皋的扶贫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因为城乡差距,岚皋从1992年开始在全县推行部门帮扶这一模式。15年之后的今天,盘点收获,有艰辛有汗水,有喜悦有希望,在这片曾经贫瘠而荒凉的土地上,广大干部群众热血以寄,智慧以寄,用大爱和执着演绎着动人的故事……
      佐龙镇花坝村是岚皋县人大结对帮扶的村子。按照村民意愿,他们把村上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扶持重点,争取省农电改造项目,实施农网改造12杆公里,解决了高山组用电难问题。多方协调资金及火工材料,修建好汉坡5公里到组公路,解决了三个高山组500余名群众交通不便的问题。维修好汉坡千米大堰,使全村700余人正常用上了自来水。同时,筹资改建村支部活动室,实施了灌坝扶贫新村点和桃园子工赈移民新村建设,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立足村情,迅速确立了以蚕桑、魔芋、洋火姜、茶叶、畜牧为主的产业富民发展思路;人大领导和驻村干部多次深入村组开展蚕桑技术培训,指导改造桑园1,无偿扶持蚕具,开展技能培训。全村人均纯收入由1420元增至1812元。
      同时,省市包挂帮扶部门也为岚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汗水。多年来,省政府办公厅、省农行、省医药总公司、省交通征稽局、省航天研究六院、市人大、市公安局、市工行、安康水电厂等多家单位,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改变岚皋农村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做出了贡献。
      位于大巴山深处的横溪乡油坊村,过去是个“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的穷地方。现如今,一间间标准化羊圈、一群群羊儿使村民摆脱贫穷、走向小康。谈到油坊村的改变,村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没有省交通征稽局的帮扶,就没有我们油坊村今天的好光景!”
      2002年8月底,省交通征稽局与油坊村结为扶贫对子。此后,局领导先后多次到该村考察调研,按照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的思路,省征稽局的同志和村干部最终把兴村富民的产业定在了风险小、见效快的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上。省征稽局拿出5万元奖励基金,农户每养一只羊补助20元,每建一间标准化圈舍补助1000元,疫病防治药物无偿投入。2004年,油坊村的养羊规模由扶助2002年8月底,省交通征稽局与油坊村结为扶贫对子。此后,局领导先后多次到该村考察调研,按照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的思路,省征稽局的同志和村干部最终把兴村富民的产业定在了风险小、见效快的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上。省征稽局拿出5万元奖励基金,农户每养一只羊补助20元,每建一间标准化圈舍补助1000元,疫病防治药物无偿投入。2004年,油坊村的养羊规模由扶助。2002年8月底,省交通征稽局与油坊村结为扶贫对子。此后,局领导先后多次到该村考察调研,按照扶贫既要“输血”,更要“造血”的思路,省征稽局的同志和村干部最终把兴村富民的产业定在了风险小、见效快的以养羊为主的畜牧养殖上。省征稽局拿出5万元奖励基金,农户每养一只羊补助20元,每建一间标准化圈舍补助1000元,疫病防治药物无偿投入。2004年,油坊村的养羊规模由扶助前的几十只一举发展到2500多只,当年出售1300只羊,仅此一项群众收入24万元,人均收入700多元。
      扶贫帮困,关键在于找准点子,想对路子。来到所包挂的堰门乡隆兴村,市工行的工作人员当即对村民的生产生活情况和所思所盼进行了全面细致地了解。当他们得知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获取致富信息的渠道单一时,立即投资3万余元,购置了5台电脑及其配套的办公桌椅,专车送到隆兴村境内的堰门小学。与此同时,该行还出资3000元,解决了上网的全部费用。快捷的信息传输,让乡村与城镇的距离变得不再遥远。为解决隆兴村公路改造资金缺口,市工行,县民政局、卫生局、物价局等部门主动捐款10余万元。
      部门帮扶,过去一直局限于农村产业和部分公益事业,随着工作的深入开展,更广阔层面上的大帮扶格局正在形成。2002年9月,岚皋县委县政府抽调178名干部下到村组上班,指导农村各项工作,协助农民大兴产业。5年来,全县共抽调近千名干部到基层开展工作,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事业的全面快速发展。
      2004年,在党中央提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之后,岚皋县结合实际情况,又开始在各级党政群机关支部中推行“双挂”活动。这种以机关党支部挂农村党支部、机关党员挂农户为中心的-“双挂”方式,走出了城乡结合、互动双赢的新路子。按照“自愿自选”、“优势互补”的原则,岚皋各机关党支部在农村确定一个村党支部作为包挂对象,机关党员在农村确定一个家庭作为包挂户,根据县委农村产业的发展要求、村情户情和市场情况,
      对农村党支部及农户给予帮助和支援。据了解,岚皋县现在已有91个机关党支部、900名机关党员与农村党支部及1200多户农户建立了“双挂”关系。
      2005年,县委县政府再一次做出决定,实施联校支教活动,主要是对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对口支援,帮助受援学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每年为.受援学校办一至两件实事,帮扶救助一批贫困学生,开展“手拉手’’、“结对于”活动,确保贫困学生不辍学。据统计,目前全县共有60所学校受到60个县直机关单位的援助,1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受到社会各界、名人善士的援助而重返校园。
      农村经济社会的日益繁荣,离不开各级部门的倾力帮扶。据有关部门统计,近年来,省市县三级部门每年投入的帮扶资金和物资总额始终在600万元以上,真正成为了农村发展的催化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胡一飞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