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女娲山、茫茫千家坪见证一个个惊人的事实:近日从市统计局得知,今年上半年平利县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分别位居我市第一、第二、第三名。不仅如此,该县2003年首次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之列。2005年跨入“十五”陕西经济增长最快县行列。连续6年保持了“国家科技进步县”荣誉称号。2006年3月,中国化工500强企业之一的中国昊华集团落户平利。这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是平利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狠抓干部作风建设、求真务实谋发展带来的巨变。
作风建设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助跑器
早在2003年,该县就将此年确定为“作风建设年”,以“树正气、讲团结、抓落实、促发展”为主题的作风大整顿搞得如火如荼。2006年,平利又开展了以“实事求是、执政为民”为主题干部作风教育。县级领导首先做出表率,“三减少一增加”转变作风———“减少会议、减少文件、减少应酬,增加到基层调研,解决实际问题”的时间。书记、县长到乡镇、厂矿企业、建设工地召开现场办公会,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难题。县直部门从改进服务态度、改善投资环境入手,从群众不满的地方改起。首问责任制、岗位座位牌制度等有效刹住了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现象。各个乡镇也因地制宜出奇招:城关镇健全责任制、考核制、奖惩制“三位一体”的目标管理体系,西河乡出台“改进干部作风十条规定”,女娲山细化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
长效机制成为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纽带
历史的经验证明,干部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其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党群和干群的关系,必须常抓不懈、常抓常新。平利采取“四个着眼”、“三抓五到户”、“四送四联四帮制度”、“五看”等,完善规章制度,积极探索健全干部作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着眼于科学民主决策和领导执政能力,建立完善了县级领导联系点及带着问题调查研究等制度;着眼于提高干部整体素质,建立完善了干部教育培训、考勤和调研等制度;着眼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先进性教育,积极在基层单位推行党员干部示范岗、责任岗等办法,建立完善党的组织生活、民主评议和党员干部争先创优、廉洁自律和目标管理等制度;着眼于从根源上化解群众困难,建立领导包挂制度、落实部门帮扶制度(党群部门帮弱村、政法部门帮乱村、经济部门帮穷村、涉农部门帮专业村)。
乡镇党委突出“三抓五到户”。“三抓”:抓核心,转变作风,促新农村建设。抓重心,建好党员干部队伍,提高农民素质。抓关键增强支部班子战斗力,凝聚民心促发展。“五到户”:即政策法规宣传到户,民情调研深入到户、优化产业落实到户、包建新农村兑现到户、增加收入体现到户;县直机关落实“四送四联四帮制度”———送科技、送文化、送法、送文明新风送到“家”。联乡、联村、联户、联科技致富带头人联到“底”。帮班子建设、帮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帮活动阵地建设、帮助新农村建设;同时用“五看”标准对乡镇党委和县直机关进行考核:一看学习精不精,二看工作实不实,三看成效大不大,四看群众满不满意,五看是否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团结意识,求真务实意识和政治纪律意识。长效机制的建立,极大的激发了广大干部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奔富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力的促进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发展。
发展成果成为检验干部作风有力的明证
干部作风建设的效果如果仅仅停留在嘴上、纸上、墙上,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仍旧“白搭”,其最终要靠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来检验。活动启始之初,该县就抽调29名精兵强将,成立办公室和7个督导组,深入12个乡镇、79个部门指导督查,各乡镇各部门相应成立机构,完善制度,以个别谈话、问卷调查、实际走访等形式征求意见,全县走访群众2800余人,发出问卷8000余份,收回8000余份。仅今年就收集各类意见和建设198条,与2003年相比,整整减少了218条。
如何对待这些凝聚民心、有利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也是百姓所关注的。对此,全县所有乡镇、部门分别制订了整改方案。在全部落实此前归纳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今年7月中旬以来征集到的198条建议和意见,逐一建立了台张,实行销号制度,每一件正有序得以落实。整改后期再对各单位的落实效果进行群众满意度测评,群众满意率达90%的才能销号。近三年来,全县各乡镇、部门通过此举先后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252个,捐献财物100余万元,建便民桥61座,新修和维护乡村公路628公里,结对帮扶1678户;200多名联村领导和79个部门通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修路、架桥、拉电、建水窖、程控电话和有线电视、兴办企业、特色产业园等产业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遍地开花。至目前修村组公路328公里,扩大电视电话入户1500户,建集雨水窖22000口,完成移民搬迁4040户16591人,68个村进行了农网改造、新建产业园8万多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