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擦亮县城在平利

    ——平利县城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侧记

    作者:余安民 时间:2015-07-27 09:40 来源:平利县 字号: 打印

      清晨,走在平利县城的街道上,发现这里正在发生着好多的变化!就连空气也变得清凉了许多!一个个真刀真枪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场面,形成城市管理的道道生动风景线。
      车辆停放有序了,环卫设施到位了,马路市场取缔了,城市干净整洁了。围绕解决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顽疾,“县长”带着“记者”跑街,执法人员满街,“脏乱差”都“曝光”了。领导与群众“面对面”了,工作真是做到家了!目睹大街小巷、广场公园、商住小区、单位庭院、一河两岸真是变“鲜亮”了,人流物流井然有序了,市民纷纷响应!
      这些,都源自新的一届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的一项决策。从做真做实“中国平利——最美乡村”这张“名片”出发,借安平高速贯通之势,擦亮深藏秦巴深处这颗“明珠”,致力打造生态旅游、招商引资、宜居环境“凹地”,以积极有为的态势迎接新的大发展。也是平利干部带头践行“三严三实”的真实写照之一。一件小事情,看作风转变之实,收获是多方面的。
      决策者,不唱高调谋实事。这次市容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陈伦富县长引用一句古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给大家讲大道理、说掏心窝子的话。强调不是为了搞什么创建达标,而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县城人居环境,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助推城市文明上台阶,巩固“国卫”创建成果,优化平利对外形象;通过以城带乡,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示范带动,从自身和小事情做起,要形成坚持长期抓、达到“常态化”。
      回过头来看,这个决策没有戴“大帽子”,也没有唱高调,硬是把事实抓到了人民群众的“眼皮子底下”,把好事做到市民的身边了!
      执行者,扑下身子抓落实。事实证明,抓落实最管用的就是建立一个好“机制”,推动起来最有力就是“一把手”做好样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个县长值周巡查督察市容环境工作制度,直接把部门领导推倒了各自分片的工作现场。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县长晴戴草帽雨打伞的巡查和现场交办工作任务,督促整改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人和事。每天发现的几十个、最少十几个问题,当场拍照,现场落实整改部门和措施,当天出简报并在电视台和广场电子显示屏“曝光”。茶余饭后,街头巷尾,三五成群的市民百姓算了“一笔账”,这个小县城,这样的个整治办法,每天解决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一月就要解决好几百个问题,一年不就要解决成千上万个问题吗?这样坚持下去,人们的卫生习惯还能不好起来,我们这个小县城还能不美起来?
      管理者,依法执法出实招。市民自己也说,城市管理难度大,顽症多,易反弹。身穿标制服,一天“两班倒”穿梭在县城的市容环境综合整治联合执法人员,随处可见,在大力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的同时,他们始终在“针尖对麦芒”似的与那些违规停车、流动摊贩、出店经营、乱贴乱画、乱堆乱倒、乱丢乱扔等违规行为“斗法”。违规停放的“警车”照锁,砸锁存器的“大老板”公开处理,让铁面“包公”走上了大街,还了老百姓一个“公道”。翻翻城管执法记录,小小的县城,平均每天处理个人违规行为高达30多起。这里面的酸甜苦辣是五味杂陈的!人们发现街道两旁的小汽车、摩托车停车位也整齐划一了,环卫工人好像也增加了,保洁“全天候”了,加之洒水车频繁压尘。走在大街上,胸不再闷了,眼不再发涨了,人的心情好多了。
      主人翁,奋勇争先抢着干。城区的居民,就是我们这个县城的“主人”。领导、党员、干部是这样认为的,也是这样为“主人”服务的。市民自觉履行“门前四包”责任的商住户在逐渐增加,市民卫生习惯在逐渐养成,干部扫大街已经成为“新常态”。社区管理“网格化”和部门单位“双创”网格化,形成了城区环境卫生管理双层“全覆盖”。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机关干部不甘落后,情况好的地方干部帮着群众干,包抓区域差的板块干部带着群众干,“一对一”扛死肩的部门责任与民众卫生习惯养成有机融合到一起了。正在施工和将完工的月湖吊桥、五峰山森林公园相继开工,迎宾大道、月湖北路东西段铺装、亲水广场的交付使用,都在给这个“湖光山色”县城“锦上添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叶苗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