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28日,在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上,省委领导在参加安康代表团审议时,肯定这几年安康经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表示,安康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照这样的势头健康发展下去,安康就会进入一个良性循环轨道,就能与全省一道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据市统计局核算,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6.8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1.3%,比一季度提高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市区第一位,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
“这些成绩的取得,依赖于生态友好型产业的培植、发展和壮大;依赖于更加注重就业等民生工作;依赖于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走以民生为本的循环发展之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青如是说。
绿水青山中保持经济增速第一
2014年3月2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确定我市为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安康属于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全市除汉滨区外的9县均被列入秦巴生物多样性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列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同时,我市还承担了“一江清水供京津”的重任。作为南水北调中线重要水源涵养区的安康,为确保汉江水质,以“铁腕”的勇气治污,仅今年1至6月,全市关停化学原料、皂素、重金属矿、非金属矿等工业企业有29户,陆续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同时也少了很多工业产值和就业岗位。据统计,共约减少了产值15.4亿元,影响产值增速4.1个百分点。
一年来,诸如“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是不是对立的?加强环境监管会不会牺牲本地发展权?生态好了,发展是不是就慢了、百姓就穷了?限制开发是不是就限制发展了?”这些疑问出现在安康人民心中。
安康用上半年经济发展数字,证实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绝对不是对立的,“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在安康的科学性、可行性。
今年以来我市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作为引领性、综合性、创新性工作来抓,积极探索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方式和路径,认真落实“保护优先、绿色发展、成果共享、优化布局、政策引导”五方面任务,加快生态安全、循环产业、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监管四大体系建设。以“建设‘三个陕西’、安康奋力争先”激发发展活力,稳中求进,提质增效,推动安康经济“爬坡过坎”。
绿水青山中的循环工业贡献大
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青先后多次指出,“要认识到,优先发展生态友好型等产业,并不是不重视工业发展”;“振兴安康,首先要振兴安康工业。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必须加快构建循环产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市长徐启方也反复强调,“要以更大的决心和胆识抓工业。抓工业实质就抓住了经济发展的‘牛鼻子’,要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千方百计扩大工业总量、壮大企业实力,坚定不移地走园区承载、项目引领、产业支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新型工业化,以构建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友好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产业融合发展为主要方式,以飞地经济园区为重要承载,集中培育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与富硒资源密切相连、能够广泛带动群众致富的涉水产业和山林经济,积极促进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量,努力扶持装备制造和富硒绿色食品为主的支柱产业,做强新型材料业,全市工业经济正向循环发展新型工业化迈进。
在青山绿水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上半年工业拉动5.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
——产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上半年全市一、二、三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0.8:53.8:35.4调整为10.1:55.8:34.1,第二产业比重提升了2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1.2个百分点。
——工业内部结构发生积极变化。以生产方式粗放、低附加值的采矿业、高耗能高污染行业为主的材料工业增速大幅回落,装备制造、富硒食品和清洁能源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特色产业安康丝绸保持较好增势,工业内部结构向好。富硒食品增长26.0%,占支柱工业的比重30.3%;装备制造业增长35.2%,占比达10.3%,同比分别提升3.7和1.7个百分点;新型材料增长8.2%,占比44.3%,同比下降4.7个百分点。轻重工业发生较大变化,轻工业贡献率较重工业高8.8个百分点,强力支撑规上工业稳步增长。
上半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46.83亿元,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3.08亿元,增长17.1%,高于全省10.8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区第二位。工业经济的主导地位更加巩固,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后是一份喜人的民生成绩单:预计2015年上半年安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左右;农村居民现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1%左右。
这些数据回答了“生态好了,发展是不是就慢了、百姓就穷了?”“加强环境监管会不会牺牲本地发展权?”等疑问。
安康展示了一幅“工业实现快速发展,生态环境碧水蓝天”的美丽画卷。
保持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百舸争流,千帆竞发,奋楫者先。
近年来,随着一批重点项目的落地以及各产业园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正在崛起的“安康速度”令人瞩目,近几年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一直高于全国、全省。
据市发改委副主任邓军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取得了较好成绩,主要是一产实现稳步发展;二产发展迅速,做出了突出贡献;三产保持了中游发展速度。
市统计局公布的上半年我市经济运行情况,我市在三大领域实现了快增。首先是,投资快增。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3%,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投资增速16.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位,从投资、消费、进出口“三驾马车”情况看,投资依然是带动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主要动力。二产对经济增长贡献加大。上半年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15.5%,增速居全省各市第一位,拉动整体经济增长7.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5.5%。三产加快。上半年全市第三产业增长8.1%,较一季度提升1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3.3个百分点,较一季度提升0.1个多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9.3%。
第二是效益提升。工业效益提升。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1.5%,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1.8%;财政收入提升。上半年财政总收入增长15.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4%。
第三是民生继续改善。主要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现金收入保持了与全市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继续缩小。同时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大幅增加。上半年,财政支出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增长48.5%、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支出增长45.8%、节能环保支出增长1.45倍,城乡社区支出增长2.06倍。
这一组数据圆满印证了“限制开发不等于限制发展”、“绿水青山也完全能够变成金山银山”的论断。
安康正以加快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的进程,形成了带动安康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把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作为引领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工作来抓,努力探索限制开发区域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新路径,符合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