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生态经济兴紫阳

    作者:秦宗道 时间:2006-08-21 08:30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紫阳县加快林业生态经济发展纪实


    今年,是紫阳县实施“绿色安康”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富硒生态经济强县建设的第五个年头,盘点其发展成就,林业生态经济成为浓墨重彩的篇章。据有关数据显示,止目前该县已累计完成各类造林230多万亩,发展茶、桑、果、药产业30多万亩,林业总产值已达4亿元,几乎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诸如粮食生产、劳务输出、畜牧产业、旅游观光等也因林业项目实施和生态环境改善取得长足发展。蓬勃兴起的生态经济正在加快改写紫阳经济发展格局和经济增长方式。

    编织生态安全网

    在很多紫阳人心中,可以说永远也抹不去2000年“7·13洪灾”的悲痛,眨眼之间170多人失去生命,近亿元家产化为乌有。来自大自然的严酷惩罚,惊醒人们对生态环境破坏的警觉。而站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层面来看,频繁暴发的洪涝灾害也已成为最大制约障碍。据统计,仅“十五”期间,该县就相继暴发洪涝灾害9次,因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相当于眼前年财政收入的20倍。无论是促进发展的投资成本,还是抗灾救灾的行政成本,紫阳人都付出了过高的代价。国家级贫困县的现实压力和突破性发展的时代要求,催逼该县探索“在青山绿水间崛起”的科学发展之路。
    “再造一个山川秀美大西北”的号召,为紫阳全面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机遇。五年来,该县共争取国家退耕还林资金43824万元、国家天保工程资金7236万元,累计完成退耕还林42万亩、天然林保护111万亩、飞播造林170万亩、营造长防林38万亩,依江沿河植树1700多万株。全县森林覆盖率由17%提高到48%以上。昔日荒山秃岭,而今绿波荡漾,群山竞秀筑屏障。自然灾害频发态势得以有效遏制,近两年来全县洪涝灾害发生的次数和损毁程度已明显减轻。断扣的生物链得以初步恢复,在绕溪乡人们惊喜地发现了猴子的踪迹,在联合、双桥等高山乡镇到处流传着家猪产下野猪崽的传说。去年以来,该县在继续坚持全面推进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将大赢湖绿化治理作为重点。沿汉江69公里流径线连片规划四个万亩绿化带建设。即,结合县城美化的万亩生态林建设,结合旅游观光的万亩茶园建设,结合水质保护的万亩竹带建设,结合产业发展的万亩柑桔园建设。为确保建设成效,该县成立了大赢湖绿化领导小组,与规划区7乡镇和18个帮护部门签定了责任状,确定了13个村44个工作点和17个市县两级领导示范绿化点。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库区退耕还林4212亩、荒山造林2906亩、换苗补植978亩、护岸林371亩、护路林273亩、护田林124亩。一个山明水秀的大赢湖正风姿绰约走入人们的视野。

    打造增收顶梁柱

    荒山披被子,群众挣票子,追求生态与经济双赢发展,是紫阳林业建设一开始就确立的发展理念和奋斗目标。本着“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思路,该县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合理配制,将国家退耕还林、飞播造林、天然保护、小流域治理、防护林带建设等重点林业项目实施与茶业、蚕桑、干果、药材、旅游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提早谋划政策扶持期后的农民增收出路。放眼紫阳九山一水,有很多地方如今既是绿化区,又是产业带。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林业贡献占48%以上,已达668元。
    据统计,全县已累计建设林业产业基地40万亩。茶叶产业实现规模、产量、效益多赢发展,特别是近三年来,该县结合退耕还林新建丰产密植茶园7.8万亩,使全县茶园总面积达15万亩。可以预期的是,在今后三五中,紫阳茶叶产量将比现在至少翻一番,综合产值至少增加3亿元。蚕桑产业历经市跌荡基础稳固,相继新栽桑4900万侏,有效桑园面积达7万亩。今年,全县共发放56000张,产茧2022吨,实现产值3033万元。柑桔产业在汉江库区乡镇稳步发展,总面积达3.5万亩,年实现产值600多万元。林木种苗产业突破性发展,全县以中心苗圃为重点,以大户育苗为骨干,以农民育苗为基础,累计完成林业各类育苗8000多亩,产苗2亿株,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林业后续产业方兴未艾,全县新建板栗、核桃干果基地5万亩;新建杜仲、厚朴、黄柏等木本药材基地2万亩,汉江沿线新建竹林1万亩。全县国营、集体、私营林业经济户发展到6904户,年产值达9261万元。大楠河、八庙等林场加快转业改制步伐,百余职工放下斧头摇身一变成为育林护林人。擂鼓台森林公园建设全速跟进,为旅游开展打下了基础。与此同时,农民还通过林业项目实施获得更多实惠,五年来,全县退耕还林户共获得粮食补助7110万公斤、资金补助16748万元,人均获利达1064元。依托林业综合效益拉动,全县粮食生产连续三年保持12万吨高量,劳务输出发展至8万人次,年创收益4亿多元,畜牧业加快发展,年产值突破2亿元大关。一切都在证明和昭示,林业已成为支撑紫阳农民稳定增收的大产业,在县域经济的突破性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紫阳林业巩固现有成果,并促进未来发展的资本和动力源泉。林业让人有理由对紫阳充满期待。

    构建发展新机制

    千家万户植树,满山遍野播绿。人员如何发动,资金如何筹集,林业生态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很多,压力很大。强化措施快刀斩乱麻。
    该县首先是在机制上创新:一是建立灌输式舆论宣传机制。充分运用电视、广播、明白纸、宣传栏、专题片以及面对面召开座谈会、组织干部群众外出观摩等方式,让广大群众亲眼看,亲耳听,现场感受,算账对比,充分认识大搞植树造林、发展丰产林的必要性,形成了浓厚的造林氛围。二是建立法定化义务植树机制。在县乡两级都设立了绿化委员会,负责加强对义务植树的宣讲。统一规划确定义务植树基地,领导干部带头干,党员、团员当先锋,5年来,每年参加义务植树的群众达40万人以上,完成义务植树100万株以上。马蝗梁、神峰山近300亩荒山如今绿波荡漾,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三是建立全程化技术指导机制。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按照“选大苗、挖大穴、施大肥、浇大水、培大堆”的要求,落实了技术标准,林业部门技术人员深入造林第一线,深入田间山头,实行全程指导,跟踪服务,做到了随起苗、随运输、随栽植,确保了苗木的成活率。四是建立激励型政策扶持机制。在落实县乡村三级领导绿化目标责任制、年度考核制的同时,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做到既压实任务增压力,又给足政策添动力,5年来,先后出台了鼓励退耕还林、建设道路绿化带生态林等方面的激励政策,充分调动起广大群众的造林积极性。其次是在统筹发展上创新。突出林业加快发展重点,全县一盘棋部署建设格局,努力打造“建设大绿环境,经营大绿产业”的环境。扶持绿色农业、限制污企业、慎重矿产开发。为减少矿山采对环境的破坏,该县坚持环境标准,走限小扶大之路,据统计,全县已有20多家板石生产企业引进了洞采技术,与此同时,采取建拦渣坝、回填复垦、厂区绿化等措施,强化企业责任建设绿色。再是生态保护措施创新。采取群众管护和专业队管理相结的路子。全县林业成活率达80%以上,连续7年无重大火灾事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