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润物无声入万家

    白河县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活动纪实

    作者:张吉彩 李海军 汪银春 时间:2015-09-25 09:09 来源:白河县 字号: 打印

      在白河县中厂镇石梯村,大大小小的红色石头是其独特的风景。石头或立或卧,上面分别镌刻着爱国、团结、诚信、勤俭等核心价值观内容,形成了各家各户所秉承的家风家训。这是中厂镇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实、落小的成功实践,也是全县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农村、进社区、进家庭的一个缩影。
      “思想观念的转变,精神内涵的塑造,远比架几座桥梁、建几座楼房、上几个项目的意义更深刻、更长远。”基于这一建设理念,白河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与全县各项工作同向而行、同频共振。该县以细节渗透、活动感染、好人引领、制度推动, 让“三个倡导”植根于广袤乡村,融入寻常百姓的点滴生活,规范着人们的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花香自有蝶飞来,7月14日,全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座谈会在白河成功召开。

    细节渗透,让核心价值观如影随形

      不局限于简单的宣传说教,以生动活泼、随处可见的形式将“三个倡导”融入百姓衣食住行,是该县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导向。
      西营镇天逸社区是全省36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示范社区之一。社区内,50米开外的文化长廊上,善行义举棒、孝行榜、十星级文明户公示榜等,金光熠熠,传递着崇德向善的力量;房屋墙壁上,巨幅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二十四孝、弟子规等,图文并茂,规范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就连河流的护栏上,也精心雕刻着吟咏本镇的诗句和关乎核心价值观的箴言警句。生活在这个小镇,人们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着道德熏陶。
      广场上的巨型石书雕塑,引得笔者驻足,雕刻内容正是当地群众口中哼唱的镇歌——《西营之歌》。社区大学生村官周修庭说道:“这首曲子由镇上两名教师演唱。优美的旋律无形中向广大群众灌输着‘我是西营人’的主流意识,燃起他们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怀。”言谈间,他深情地演唱起来。
      摒弃照搬传统文化,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地方传统文化紧密结合,是该县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厂镇石梯村柏中华家门前的门户石上篆刻着“团结”二字,这个8口之家牢记“滴水不成海,独木难成林,团结一心撑起幸福未来”的家风家训,家中老人宣扬家风、父母示范家风、子女继承家风;全村211户居民依托家风家训,比文明礼仪、比遵纪守法、比勤劳致富、比家庭和睦、比环境卫生,人人当先进、恐落后。而在仓上镇裴家村,道道石坎梯田之上“三苦”精神纪念馆建设如火如荼。该县将传承“三苦”精神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机会,让红色精神引领道德风尚,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激情。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落小落细,更需落实,机制建设和资金保障是落实的根基。
      该县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四大家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并制订了《白河县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施意见》,将工作落实情况纳入对镇和部门的年度考核,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方齐抓共管、宣传部门协调指导、责任单位分工负责、群团组织积极参与”的良好格局。还将核心价值观建设与陕南移民搬迁、美丽乡村建设紧密结合,整合资金,长远规划,实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共享,每个新村和社区都流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2015年,仅茅坪镇枣树社区、双丰镇天顺社区、西营镇天逸社区、仓上镇裴家社区、中厂镇石梯社区投入核心价值观建设资金达80余万元。
      同时,该县还制定出台了《白河县文明单位帮扶文艺社团制度》和《群众文化社团星级评定标准及奖补办法》,为各村落实帮建部门,为各基层文艺社团落实文明单位结对帮扶,推进整村统筹发展和群众文化活动向基层延伸。目前,全县共培育基层文艺社团、协会40余个,组建村民自乐班124个;114个新村内公共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广播室等文化阵地完备;32个重点社区内孝德文化一条街、主题文化墙等公益宣传实现全覆盖;5个核心价值观示范社区装有LED电子显示屏,播放内容月有计划,日有详单,除红色歌曲、红色电影、道德讲堂、先进人物事迹、政策宣讲等,还有群众自编自演的地方小戏、山歌小调、广场歌舞等,且均融入了核心价值观,老百姓无论是在广场健身,还是在田间劳作,都能耳濡目染,接受教育。

    活动涵养,让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

      “《歌唱祖国》、《英雄赞歌》、《中国朝前走》、《共筑中国梦》、《走向复兴》……”7月28日,“三唱三颂”歌咏比赛如期举行,来自乡镇、机关部门、文艺社团的400余名干部群众,唱响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如仓上镇党委书记李锦旻所说:“这种活动群众参与面广,涵养能力强,唱出了白河儿女对党对国对家乡的无限挚爱,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共建家园的主体意识。”
      此次歌咏比赛是“热爱白河、建设白河、奉献白河,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之一,活动以主题宣讲、新型农民大培训、主题大讨论、演讲比赛、征文摄影大赛、社区文艺展演等多种形式,把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在群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开展以“新社区、新农民、新技能、新风尚”为主题新型农民大培训80余场次,开展典型事迹、法制白河等主题宣讲训100余场次,开展主题大讨论30余场次,社区文艺展演50余场次。
      在相关部门的示范指导下,各镇也纷纷自主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月23日,茅坪镇桃园小学人头攒动,伴随着歌曲《好人就在身边》,一场“道德盛宴”拉开帷幕:干部群众自编自演的舞蹈、地方戏、小品等节目,取材于生活点滴,洗濯着人们的思想;普法宣传、健康教育、文明风尚等培训寓教于乐,传递着文明新风;本村模范钱运康、付成香登台讲述自己的故事,感染和激励着每一位群众。
      “钱运康和付成香都是本村村民,是镇“道德讲堂小分队”的发掘的先进人物,身边典型远比电视里的模范有教化意义。”镇党委副书记王纪国介绍道。2015年,该镇因地制宜,将道德讲堂、文艺节目展演、政策法规宣讲等多项活动融合举行,并深入各村巡回开展。目前,已实现第一轮全覆盖。
      在双丰镇天顺社区,围在“善行义举榜”前的群众不时发出啧啧赞叹:“通过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凡人善举,让群众评群众、群众选群众,唱响了善行好声音、汇聚了义举正能量。”同时,各村还积极创新“义举棒”的形式,丰富“义举棒”的内涵。枣树村每季度召开乡风文明评议会,让群众推举的典型分别登上“文明新风榜”、“社会公德榜”、“创业能人榜”3个“红榜”,将群众反映的不文明现象、不道德行为登上“监督榜”;天逸社区依据仁、义、诚、敬、孝五个类别立榜,并利用文艺演出、事迹展板、微信平台,深层次传递榜样力量,增强辐射效应。
      同时,该县还在基层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等系列活动,用普通群众的好人好事来引领和推动广大群众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县上在积极将身边典型向省市推介的同时,建立激励关怀机制,除拿出专项资金进行奖励,还对生活困难的典型予以帮扶,对身患疾病的典型安排救治,让道德模范在书写人间大爱时,消除后顾之忧,全社会逐步形成 “好人有好报,做好人不吃亏”的良好氛围。
      此外,该县还以“我们的节日”为载体,在广大农村积极开展“义送春联”、“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读书活动、“美丽乡村、清洁家园”系列活动、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等,传递向善向好的力量;同时,将遗弃老人、家庭暴力、邻里纠纷、毁信失约等典型案例,放到社区公开审理,以司法实践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

    知行合一,让核心价值观润泽山城

      用精神的力量汇聚内生动力,在促进农村面貌改变的同时,也于无声中改变着人们的精神面貌。
      2014年,在社区道德讲堂上,余荣权走上讲台现身说法,他的故事打动了到场群众。从贫病交加、屡次上访的问题青年变成“陕西省自强模范”,余荣权确实变了,他时常挂在脸上的笑容便是最有利的佐证。十年前,突如其来的脊髓恶性肿瘤,让余荣权落下残疾,他抱怨命运不公,坐等政府救济。随着全民创业蔚然成风,他顽强不屈的心复苏了。在政府的教育和帮扶下,2013年,余荣权创办了“惠民面条厂”,使40余名群众就近就业,其中20余名员工是残疾人。2014年,他又在西营镇建成江林粮油有限责任公司,现有 70余名员工中有50余名是残疾人。
      在西营镇首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周远学等8名长期在一线默默奉献的环卫工人被表彰为“敬业奉献”模范集体,人们都说,这个团体是“立得住”的模范。2012年,周远学等8名群众主动加入村环卫志愿服务队,无论三伏酷暑还是数九严寒,天蒙蒙亮他们就起床了,一人一把扫帚一把铁铲,清扫着街头巷尾的垃圾。不求工资报酬,不嫌任务繁重,只为自己的家更整洁更亮丽。
      在主流价值观的引领下,广大民众的奉献意识显著增强,西营镇的这群环卫工人仅仅是全县数千名志愿服务者的代表。在广大农村活跃着文体休闲、环卫绿化、水电维修、红白理事、医疗保健、全程代办、畜牧防疫、矛盾调解、治安联防、扶贫帮困等百余支志愿服务队,爱心行为不流于表面、不局限于一时,而是扎下根来并枝繁叶茂。
      提起《村规民约》,茅坪镇义和村的群众纷纷翘指称赞:针对人情风、攀比风盛行,规定要求随礼“份子钱”必须控制在100元以内;针对环境卫生治理,规定要求对乱扔垃圾者一次收取50元垃圾清运费;规定还要求子女必须孝敬父母, 引发火灾者必须给予参与灭火者每人100劳务费……内容涉及民风民俗、社会治安、土地管理、环境整治等方面,明确了“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及“违反后怎么办”,易记、易懂、易行,既提高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能力,又唤醒了广大民众的公德意识和主人翁意识。
      “别看《公约》只有9条,却数易其稿,历时2个多月才完成。村党委班子依据村情实际和任期发展目标,先拟定初稿,再入户征求80%以上村民意见建议后修订完善,经村民代表大会全票通过,报请镇政府审定,方才执行。”镇干部侯德胜告诉笔者。目前,全县114村均因地制宜制订了《村规民约》,虽是“土政策”,但“接地气”,在化解民间纠纷,保障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春雨润物细无声。从一个人到一个家庭,从一个村再到全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蓬勃生长,释放出无穷活力。“中国好人” 聂国松、刘建国、秦军,全国“美德少年”吴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王定学,“陕西好人”耿正秀、韩吉祥,“安康好人”陈绪武、田芳珍,“安康好青年”杨敏、余荣权……一批批先进典型点亮道德的灯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叶苗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