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紫阳看安康蚕桑产业发展
今年以来,蚕桑突然间成为热门词汇,无论是“东桑西移”的铿锵步律,还是蚕茧价格的看涨走势,都给广大蚕农很多兴奋。种种迹象表明,我市蚕桑产业发展正在结束阵痛,开始迎来蝶变!
省批“东桑西移”项目中,安康有两个,紫阳占其一。从频频召开的会议和接连出台的文件可以看出,紫阳已开始动作。在安康,紫阳蚕桑发展无论产业规模还是基础条件都具有一定代表性。透视紫阳蚕桑业的喜与忧,无疑会触摸到全市发展的脉络走向。
紫阳兴桑养蚕起于西周,兴于唐代,盛于明清,素有蚕乡美称,属我市蚕桑大县。全县共有21个蚕桑基地乡镇,100个蚕桑重点村,52276户养蚕户。现有桑园6.5万亩,年发蚕种6万张,总产值3100多万元,年上交税额100万元。县有蚕技站、乡有林业站,拥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179人,村技术辅导员60人。此外,该县还有作为龙头企业的缫丝厂和雏形初具的各级蚕桑协会。单从产业链的组成来看,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比富硒茶产业要好。但近几年,紫阳发展茶叶产业的热情却远远超过了蚕桑产业。
《紫阳县“十一五”发展规划》绘制了蚕桑发展新蓝图:新建丰产密植桑园3.5万亩,改造低产桑园6.5万亩,实现发种10万张,年产茧3600吨,蚕农养蚕及附产品收入达到1亿元,年茧丝工业产值达1亿元。加快龙头企业技改,缫线丝由4组1600绪增加到10组4000绪,生产能力由100吨增加到300吨。从根本上确保蚕桑产业富民强县目标实现。
今年任务正紧锣密鼓推进:在15个重点乡镇50个重点村组织5000养蚕户新建丰产密植桑园1万亩,栽桑600万株,建养蚕大棚150个9000平方米,建小蚕共育室50个2500平方米,推广方格簇150万片,完成总投资1006万元。
打眼初看,紫阳蚕桑发展势头喜人,似乎一帆风顺;但从实际来讲,由于各种潜在困扰因素交织,也存在着不少急须解决的难题。
前不久,该县政协对全县蚕桑产业发展进行了一次详细调查,提出了八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桑园面积小,质量差。现有桑园中散植桑树多,成片桑园少;老劣桑多,优产桑少。此外,由于前些年价格影响,很多农民开始毁桑,桑园总量呈现出年年减少趋势。二是产业规模小,效益差。全县22万人从事养蚕,目前户均桑园仅1.25亩,户均养蚕仅1.14张,户均产茧不足40公斤,户均蚕茧收入不足600元,仅占农民家庭收入的5%左右。三是产业投入不足,科技水平不高。以去年为例,亩桑产茧34公斤,亩桑收入550元,仅为蚕桑生产基地县建设标准的63%,消毒防病措施落实普遍较差。四是劳力缺乏,弃养严重。农村青壮劳力纷纷外出务工,留在家里的不是妇女、儿童,就是老人,很多农户已将蚕叶喂猪不再养蚕。高滩镇大坝村过去一年发种1300多张,现在却只发种860张左右。农民朱元炽,过去每年都要养6张蚕,由于家里出去了4个人打工,现在只能喂2张蚕。五是乡镇重视不够,产业服务滞后。尤其是去年康洪公司组建后,不少乡镇认为抓蚕桑生产是帮私人老板的忙,顶多迫于组织压力抓抓订种而已,宣传也只停留在口头上。同时税费改革后,乡镇由于办公经费、差旅费紧缺,进村入户的技术指导也已大不如前。六是管理体制不顺,产业链条断节。蚕桑生产在省上归农牧局管,而在县上则归林业局管,现在“东桑西移”项目又归经贸局管,蚕桑生产主导作用很难集中发挥。现在状况是政府管发种,蚕农卖鲜茧,企业赚丝钱,产—加—销各个环节各自为利,一体化、一条龙形同虚设。八是蚕种市场混乱,蚕茧收购无序。近几年紫阳蚕种统价29元,而周边地区只有24元左右,外地蚕种进入和弃养存在导致蚕种发放困难重重。为完成上级下达任务,很多乡镇便将蚕种发放计划尽数落实到镇村干部头上,以此转嫁烂种和降价亏空。汉王镇前年烂种216张,去年烂种250张。在蚕茧收烘环节,全县共有50个收烘点,其中个体2个。每到蚕茧收购季节,茧贩子便应运而生,异常活跃,不是拦路收购,就是进村入户抢下毛脚茧。而正规收购点,则多使不当手段,初市时公布高价,旺市时实施抑价,快到尾声时又突然抬价抢购货源。去年,高滩五个收烘点共收购14万公斤鲜茧,而一个体收烘点就收购11万公斤鲜茧。
“过去我们提到蚕桑,的确心情复杂:一方面蚕桑产业凝聚了几代人的心血,很多农户还为此背有债务,不得不抓;另一方面市场价格又不行,抓发展农民没激情,政府没底气,想抓抓不好”县委书记罗雪剑说,“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蚕桑产业迎来‘东桑西移’项目扶持,爬坡奋起重振雄风,无疑是锦上添花的好事。抓住机遇,大赚一把,捞回过去的损失,也是广大蚕农积压了很久的热望。这件事情我们必须下力气抓实抓好,努力把蚕桑建设成为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迎接项目落地的热身动作从年初就已展开:一是理顺了蚕桑产业体制,建立了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龙头企业。对缫丝厂、银羽公司进行了成功改制,采取依法破产的方式以980万元公开拍卖给康洪公司,组建了新的龙头企业。通过改制,还妥善安置了914名职工,消化了2400万债务,解决了560名职工再就业。蚕桑产业化经营体制日臻完善。二是实行保护价收购,鼓舞了群众发展热情。通过发放承诺书、加大执法检查力度等多种措施,有力防止了“白条收购”、短斤少量、压级压价等坑农事件发生。三是加强对鲜茧收购市场管理。鲜茧收购期间,县上几大班子领导,分片包乡镇,对蚕茧收购市场进行专项检查,重拳出击打击茧贩子,维护了正常收购市场秩序,特别是消灭了毛脚茧,极大提高了蚕茧质量。四是将蚕桑产业发展纳入乡镇年终综合考核,夯实了发展责任,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制定了蚕桑产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奋斗目标。
更加细致的工作有条不紊扎实推进:各种形式的动员会、培训会正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不断召开,广播、电视、板报等宣传机器加紧启动,家喻户晓的政策宣传,使广大蚕农的喂养热情开始逐渐回潮,育好苗、栽好桑、订足种、养好蚕的氛围日异浓烈。在洞河镇马家庄村,县蚕桑站通过手把手指导组织9户农民试种夏蚕,取得圆满成功。从此,使紫阳养蚕由两春秋两季扩展到春夏秋三季,可增发蚕种2万张左右。在瓦庙镇瓦房村,政府积极推动“分户种桑、大户养蚕”政策,有力促进了桑叶充分利用、喂养技术提高和规模扩张,成功破解了小户欠收和缺劳户弃养的难题,趟出了蚕桑与劳务双赢发展的新路子。在双安乡廖家河村,因县银羽公可改制而散架的蚕桑协会,在政府的及时挽救下,重新成立并完善改造,实现了由公益性向实体性跨越,更加市场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蚕桑协会发挥出完美功能、显露出强大生命力。
尽管政府憋足了劲头,群众储满了热望,蚕桑产业发展总体上呈现出升温提速的好势头,但社会评价并不都是肯定。很多干部和群众认为,当前抓蚕桑还要更加强化措施。一是投入的问题没有明确解决,很多政策都还在镜子里头。二是销售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保不住哪天又要丰产不丰收。一些蚕桑专家提醒,对“东桑西移”必须谨慎乐观,切忌一哄而起。
他们的担心也不是没有根据,先说前者,发展蚕桑产业无论建桑园、修蚕室,还是技术普及,处处都需要投入,但是钱从哪里来?政府补,政府是要饭财政;农民出,农民是贫困农民;企业帮,企业空兜企业,靠哪头都靠不牢、靠不住。此外,就算争取国家扶持,协调贷款发展,还有一个谁来喂的问题。养蚕的利润再大,也大不过劳务收入,把外出务工的人拉回来养蚕,打死他们也不会干。再说后者,拷问“东桑”为何“西移”?主要是东部的人力、土地成本压缩了蚕桑的利润空间,东部养蚕已经不划算。也就是说,西部养蚕很大程度赚的就是人力、土地的廉价值,这里不禁要问,西部的低成本状况又能保持多久呢?由此可以看出,提早构筑长效机制,是安康蚕桑产业发展避免再落巢窠、保持长盛不衰的关键所在。
在与紫阳有关人士的座谈中,他们表示,解决蚕桑产业发展中的困难,有些县一级可以克服,而有些则需要在全市、甚至全省的层面来谋划。譬如生产这一块,县上可以采取部门联帮、项目捆绑、贷款扶持等多种办法来壮大投入,可以通过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放手发展龙头企业等办法来强化市场化带动。但销售这一块,就必须放到更大范围去进行。为防止蚕桑再次出现大起大落,他们呼吁上层大力发展蚕种、蚕桑、缫丝、绢纺、织绸、印染、服装、针织、贸易等产业,依托多元化的产品出路,确保产销平衡,降低市场风险。但这一切做起来,无疑困难很多很大,也需要时间。小小蚕茧“丝长”,马不停蹄的奋进中,让我们充满期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