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电话,就有人帮着为茶园修剪、防病;一声招呼,就有短工赶来帮忙采摘,加工和销售就更不用自己操心了,自有村上企业承担,种茶已不像过去那样又累又忙了!”谈起如今种茶的潇洒,茶农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近年来,紫阳县在大力推进富硒茶产业发展中,积极实施产、加、销分离政策,以不断优化细化行业分工促进农民轻松潇洒务农。让人惊喜不已的是由此带来的新变化:一是农民更加热爱农业,投身建设的激情大增;二是产业发展的专化程度不断提高,强村大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三是新的服务行当和就业岗位不断增多,农民多元化增收趋势日异明显。
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发展,紫阳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5万亩。无论是基地建设、茶园管护,还是采摘、加工、销售,都需要大量人力。而与此相对的是,紫阳有8万农民都出门打工。产业发展面临劳力短缺危机。茶叶采摘与加工分离悄然试水,全县相继培育和发展名优茶加工厂148个,茶叶主产乡镇基本实现村村一个加工厂目标。农民少了苦累,企业增加了效益,茶叶提升了品质,分离后的多赢发展结果,使人们大受启发。为解决茶园修剪难,该县引进130多套轻重修剪机,按照产业布局分片培植了100多个专业修剪户。以分村而设的茶叶协会为载体,病虫害防治也日异专业化。每到春秋采茶旺季,该县还通过媒体宣传和下乡动员等形式,组织非产区农民到主产业区打工,组织高山农民先到低山打工,积极引导农民巧赶时令促增收,使广大茶农最为担心的采摘难也得到了很好的化解。
以此为样,蚕桑产业的分工细化也在日异加强。全县共建设小蚕共育点280多个,不少农民把三眠前的养蚕任务都交给了小蚕供育户。科学到位的前期专业化养殖,不仅大大减省了蚕农的劳力付出,也有力降低了蚕儿的发病率,提升了产出效益和蚕茧质量。与此同时,该县还试着积极实施“小户植桑,大户养蚕”政策,号召小户桑农直接将桑叶卖给大户,以此推动兴桑与养蚕分离,促进桑叶充分利用、喂养技术提高和规模扩张,着力解决小户欠收和缺劳户弃养难题。在龙头企业的直接领导下,该县蚕桑协会加快发展,纷纷由公益性向实体性跨越转变,蓬勃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使蚕桑协会彰显出强大生命力。在日异精细的行业分工中,农民正在挥手告别又累又忙的单打独斗的日子,轻轻松松、潇潇洒洒当起了“甩手掌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