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 政府信息公开 > 正文内容
    文件名称 安康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4—2020 年)的实施意见 公开目录: 政府办文件
    索引号 719776475-20200-2014-0149 公开形式: 主动公开
    公开责任部门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4年03月31日
    文号 安政办发〔2014〕42 号 公开日期: 2014-04-01 10:16
    有效性 有效

    安康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4—2020 年)的实施意见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 年)》(国办发[2013]10 号)和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加快我市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经市政府同意,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按照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总体要求,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理性安全的旅游休闲理念,不断加快旅游休闲产品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国民旅游休闲规模和水平,积极创造旅游休闲活动的便利条件,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 2015 年,旅游休闲的基础设施、产品体系、公共配套、保障服务基本完善,城乡居民年均出游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到2020 年,旅游休闲产业的产品质量、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环境保障等建设达到国内通行标准,外来游客和全市人民旅游休闲活动安排更加丰富灵活,消费水平大幅增长,努力把安康建设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和山水休闲度假胜地。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
      (三)保障旅游休闲时间。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国务院令第514 号)、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意见》(陕政发〔2012〕48 号)和市政府《关于转发<省政府关于进一步落实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意见>的通知》(安政发〔2012〕35 号)要求,依法维护职工休假权利。——鼓励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引导职工灵活安排休假时间,完善民办非企业单位、有雇工的个体商户等单位的职工休假保障措施。
      (四)加强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把旅游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科学统筹,融合发展,形成覆盖城乡、功能健全、结构合理的旅游休闲网络。
      ——加快公共旅游休闲场所建设。加强城市公园、休闲街区、公共绿地、健身步道、骑行绿道、环城游憩带等城市公共休闲场所建设,千方百计拓展旅游休闲空间,方便公众旅游休闲活动。增加体育馆、文化馆、图书馆、少年宫、剧院、城市广场等旅游休闲项目。
      ——加强旅游休闲接待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经济酒店、商务酒店、快捷酒店,积极发展度假酒店,培育发展富有地方特色的休闲茶楼、美食餐饮店、小吃街、购物街、酒吧、客栈,规划建设汽车旅馆、自驾车营地、房车基地等,提升质量品质,增强接待能力,形成特色消费。
      ——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村镇、景区的游客中心、停车场、公共厕所、环卫设施、标识体系等旅游休闲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县乡公路、景区道路、外部交通的建设力度,完善城市公交线路,构建方便快捷的区域旅游交通。加强旅游休闲场所无障碍设施建设,提高人性化服务水平。
      (五)开发特色旅游休闲产品。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思路,加强旅游休闲产品的开发,以“一山(南宫山)一湖(瀛湖)一城(中心城区)”核心景区为重点,加快建设“汉水风情休闲游、巴山生态度假游、秦岭山地森林游、田园观光乡村游、现代农业休闲游”五大板块,着力建设山水休闲旅游精品。
      ——围绕“湖城一体”发展思路,深化瀛湖生态旅游区与陕文投合作,推进瀛湖陕西文化旅游产业基地建设和生态旅游发展,把瀛湖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休闲旅游度假区。结合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创建,加快完善一江两岸、东关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街区旅游休闲功能,抓紧建设西郊公园、江滩公园,积极推进汉调二黄园二期、龙舟文化园改造等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购物、科普教育、体育健身、特色美食、文化演艺、康体养生等城市旅游休闲项目,努力把中心城市建成特色旅游休闲产品的聚集区。
      ——抢抓中省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大秦岭人文生态旅游度假圈”机遇,发挥山水林资源优势,融入现代休闲要素,打造亲水旅游、山林度假游、康体养生游、民俗风情游、户外运动游等生态旅游休闲项目,把南宫山、燕翔洞、中坝大峡谷、上坝河、后柳水乡、双龙国际度假区、平利美丽乡村、天书峡、飞渡峡等景区,建成适应时代旅游需要的山水休闲度假型旅游精品景区。
      ——依托文化旅游古镇、特色旅游名镇等建设,发挥我市乡村旅游特色优势,深度挖掘民俗文化、宗教历史、名人古事、红色经典等文化资源,加快推进4 个省级文化旅游古镇、省级示范旅游村镇建设,不断提升全市40 个重点旅游村镇建设服务水平,打造乡村旅游休闲精品。
      ——依托循环农业、山林经济、现代渔业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策划包装一批集采摘、观光、垂钓、认种认养、农耕文化等为一体的休闲农业项目,重点推进10 个休闲农家专业村、10 个休闲农庄、10 个休闲农业园区建设,加快开发汉阴凤堰古梯田,聚力做好平利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
      ——立足汉滨、紫阳、岚皋、平利、镇坪大巴山旅游开发的坚实基础,借助国家“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政策扶持,加快“巴山画廊”旅游大环线开发建设。
      ——以中国汉江龙舟节为重点,按照品牌化、特色化、市场化、知名化的要求,再策划、再创新、再提升,降低举办成本,增强参与互动,推进文旅融合,提升节庆活动综合效益。
      (六)落实各项旅游惠民政策。
      ——凡由政府投资兴建的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城市公园、体育场馆等,原则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确有困难的,要实行价格优惠,或设立免费开放日,并逐步实行免费开放。
      ——稳定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进一步保持合理比价。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实行政府定价和政府指导价,管理应当坚持既要有利于增加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又兼顾补偿服务价值的原则。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景区门票应逐步降低,节假日期间应优惠票价。制定、调整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实行价格决策听证制度。
      ——落实对未成年人、学生、教师、老年人、现役军人、残疾人等群体实行减免门票等优惠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景区、景点向公众开放部分休闲场所和设施,设立公众免费开放日。
      ——游览参观点必须执行明码标价制度,在售票处显著位置标明门票种类、游览项目、价格、售票办法及优惠对象、幅度等。
      ——鼓励企业将安排职工旅游休闲作为奖励和福利措施。
      (七)提高旅游休闲公共服务水平。
      ——提升旅游信息化服务。加强旅游咨询公共网站建设,重点完善市县区旅游信息网,为游客提供旅游景区、线路、交通、气象、住宿、安全、医疗救护等综合信息,受理旅游咨询与服务。积极开展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依托信息技术全面提高旅游管理服务。
      ——加强游客中心建设。在火车站、汽车站、景区以及高速公路出口等游客集中的场所,积极创造条件建立游客服务中心,完善宣传、咨询、预订、投诉等综合性服务功能。
      ——完善旅游标识系统。在通往景区景点的道路上设立道路标识牌,提供规范、简洁、明确的旅游交通指引服务。在景区点设立旅游导览图、安全警示牌、价格公示牌、游客须知栏、投诉救援电话牌、文明旅游宣传提示等,全面提供相关游览服务。
      (八)提升旅游休闲服务质量。按照“安全、秩序、质量、效益”四统一的目标,加强旅游环境综合整治,规范旅游休闲市场秩序,维护旅游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推进旅游休闲服务标准化。完善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购物等领域的服务规范,建立旅游服务标准体系。
      ——健全旅游休闲诚信体系。完善旅游从业人员诚信服务准则,发挥旅游行业协会作用,提高行业自律意识。
      ——强化旅游休闲监管体系。加强旅游联合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虚假广告、强买强卖、欺客宰客、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等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净化旅游休闲市场环境。
      ——倡导文明、健康、环保的旅游休闲方式。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引导旅游者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爱护旅游资源和设施,保护生态环境,养成文明、健康、环保旅游的良好习惯。
      (九)加强旅游休闲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牢固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旅游,安全是旅游生命线的”忧患意识,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落实安全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主体责任。
      ——完善旅游休闲安全保障制度。落实旅游设施、游客聚集区等重点部位和区域的安全责任,严格执行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重大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旅游休闲安全提示预警系统。逐步在景区建立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发布提示信息。旅游景区要科学确定景区最大承载量并向社会发布。
      ——完善安全救助体系。要加快建立完善旅游安全预案,建立旅游紧急救援体系,增强应急救援、公共医疗、卫生检疫防疫等安全救助和处置能力。
      (十)加强区域旅游休闲合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跨区域合作,促进国民旅游休闲联动发展。
      ——加强市际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与周边城市的公路、铁路、航线建设与对接,形成进出畅通便捷、服务优质的旅游交通网络。
      ——推进与周边省的战略合作。依托“陕川甘”旅游合作机制,与比邻城市携手打造秦巴生态休闲度假旅游圈;积极融入“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开发建设,打造特色文化旅游休闲品牌;与汉中、十堰共同开发汉江文化旅游产品,打造汉江黄金水道旅游休闲走廊。
      三、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旅游休闲产业发展,把旅游休闲产业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增加旅游休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旅游休闲设施,开发特色旅游休闲线路和优质旅游休闲产品。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民营旅游休闲设施建设根据实际给予补助或奖励;鼓励金融机构以多种方式对旅游休闲产业和项目给予融资授信支持,积极推进金融机构和旅游休闲企业深化合作。
      市发改、旅游部门要加强对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分类指导,做好旅游休闲规划、项目策划培育。市规划、住建、国土部门要统筹考虑旅游休闲场地和设施用地。市财政、人社、教育、交通、物价、工商、安监、质监、药监等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细化措施,抓好落实。市县要切实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强化综合执法,确保旅游休闲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安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4 年3 月31 日

      公文PDF原件:安康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贯彻落实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4—2020 年)的实施意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