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紫阳 > 正文内容

    铺开大地织壮锦

    作者:秦宗道 时间:2006-09-29 17:27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紫阳县新农村建设巡礼

    丹桂飘香时节,漫步紫阳乡村,新景如画让人醉。一排排新居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笔直廷伸,一片片农田身影忙碌,一块块桔园硕果压枝。在“新农村建设”价值目标的共同激励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合力推动下,茶乡紫阳正在发生日新月异巨变。

    增财力!扶智力!强能力!
    ——扶贫开发添实力

    “贫困县建设新农村,首要任务就是消灭贫困!”县委书记罗雪剑说。也正是本着这样的思路,该县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垫底工程狠抓不放。全县相继启动了150多个扶贫重点村建设,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0%以上;推动将近10万农民脱贫致富,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连续五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每年保持150元的速度增涨,已达1900元左右。扶贫开发使广大农民的投入能力大大增强,据统计,“十五”期间全县农民共投入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高达1.3亿元。
    变“输血”为“造血”,紫阳扶贫开发趟出工作新路。洞河镇石家村是紫阳县的库区移民村,人均土地不足一亩,在实施扶贫重点村建设中,该村本着先建产业后建家原则,立足科技大兴蔬菜产业,硬是创造了亩地收入万元的好效益。昔日贫困村摇身一变成为全县最富裕的村,家家户户通自来水、通有线电视、通固定和移动电话、通出村水泥便道,整个村庄新居林立,绿树红花掩映。不仅如此,在当地信用社该村农民还有300多万元的存款。
    从“独唱”到“合唱”,紫阳扶贫开发彰显无穷后劲。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该县坚持“一盘棋”部署项目发展,把财政支农资金、以工代赈资金、退耕还林资金等都适当倾斜在扶贫重点村建设和移民搬迁工作上。水利部门引水到村,电力部门拉电到村,交通部门修路到村,电信部门送话到村,以重点村为主战场,动员全县集合优势狠打整体战。与此同时,该县还派出50多个部门和100多名科技干部结对包抓促发展。“走路不湿鞋,吃水不用抬,户户新庭院,财源滚滚来”的幸福生活,如今在紫阳很多扶贫重点村已成现实。

    精茶叶!扩蚕桑!壮畜牧!
    ——三大产业成支柱

    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是关键。经过多年来的不懈努力,紫阳已基本形成了茶、桑、畜“三足鼎立”的产业发展格局。任河流域畜牧业、汉江两岸茶产业,江北川道蚕桑业,板块经济更加凸显,大户强村不断涌现。三大产业总产值达2.6亿元,约占农民总收入的一半以上。
    品牌化战略助推茶业更上层楼。针对茶园老化、市场混乱、加工落后等诸多问题,该县坚持以实施品牌战略为统领,连下固本强基快棋,向老茶园注射还童剂,向加工技术注射新生剂,向市场注射镇定剂。全县共改造低产老劣茶园6万亩,新建丰产密植茶园7万亩,发展名优茶加工厂148个,培育加工销售骨干企业8家。申请了国家地理性标志产品保护,注册了国家证明商标,获得了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认证,发展了以茶歌为主的茶文化。从而使紫阳茶的规模不断扩张,质量不断提高,市场不断拓展,名气更大更响,综合产值高歌猛进突破亿元大关。
    “东桑西移”擂响蚕桑发展战鼓。抓住茧价回升市场机遇和“东桑西移”项目机遇,该县着力推动蚕桑产业重振雄风。规划了8个蚕桑基地乡镇,确定了5000个产业大户,落实了万亩丰产密植桑园建设,选派了10个县直部门包抓。重组了蚕桑龙头企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以专业村为主的蚕桑协会建设不断完善,一个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形成,日异规范的订单化生产使蚕桑产业发展彰显无穷活力。为克服小户歉收和缺劳户弃养难,该县积极倡导兴桑与养蚕分离,小蚕共育与大蚕分养分离,以细化行业分工促进桑叶充分利用、喂养技术提高和规模扩张,成功走出了蚕桑与劳务双赢发展新路。
    大户强村引领畜牧规模扩张。自去年以来,该县相继投入畜牧业发展资金1400多万元,激活农民配套投资8000多万元,全县共建标准化圈舍2万多间,发展草场3万多亩,引进饲料加工机械6000多套。共发展畜牧强镇2个,畜牧大村50个,畜牧大户600多户。截止9月底,全县共饲养生猪30多万头、羊12万只、家禽80多万羽,畜牧业总产值达2亿元左右。

    修公路!改电网!畅通讯!
    ——基础建设壮筋骨

    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不高,是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症结所在。“完善基础设施,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哪怕是砸锅卖铁也要上!”几年来,该县扭住“三通”建设不放松,夏战“三伏”,冬战“三九”,投入了近3亿元资金和百万个劳力,终于实现村村通路、通电、能话。
    公路建设辟出发展大道。五年来,全县共建设农村公路1700多公里,千百年来肩挑北驮的历史正在逐渐成为广大农民的记忆。通油路的乡镇增加到8个,通油路的村达到22个,并且新的建设接二连三上马,热火朝天推进。山大沟深的紫阳已在人们的意识中变得越来越小。一条路就是一条经济走廊,方便的原材料进入和农产品输出,使整个农村经济发展节奏越来越快,广大群众的增收门路越拓越宽。
    电力建设输送裂变能量。全县共投资1亿多元改造城区和农村电网,城乡一体同网同价,每年为老百姓节约电费开支近百万元。电力建设使电视机、洗衣机等现代家电进入寻常百姓家;粉碎机、磨面机等新式农机的广泛运用,使广大农民的劳动强度得以极大减轻。
    通讯建设搭建城乡桥梁。电话村建设加快推进,全县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9部。近20个乡镇实现移动、联通双信号覆盖,发展移动通信用户25000多户。电信宽带网和广电网加快发展,用户达2100多户。19个乡镇通有线电视,用户扩大到11000户。广大农民群众人不出门知晓南北事,足不出户沟通东西情。 看电视学农业科技、打电话请庄稼医生、上宽带销农副产品,已成为越来越多农民追求的新时尚。

    播新绿!建新居!树新风!
    ——生态家园美如画

    收入涨了,条件好了,人们便把精力投入到家园建设上来。驱车进入紫阳县蒿坪镇,光彩夺目的新农村尤如珍珠项链圈绕在集镇周围。金石村宽阔平整的砂石马路直通村里,一望无际的稻田两边铺开,白墙灰瓦的民居点缀其间,水泥路连结各家各户,美丽如画让人醉。蒿坪镇只是紫阳新农村建设的缩影,全县共有3万多农户翻盖了新房,2万多高山农民搬到了低山居住。以10个新农村和5个生态移民新村建设示范点为龙头,全县正一拨拨涌起新的建设热潮。
    从绿化环境起步,造一座花果山。止目前,全县已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飞播造林170万亩,建设茶、桑、桔、果、药等产业基地40多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达80%以上。去年以来,该县进一步细化植树造林工作,突出大瀛湖绿化和农民家园美化重点,号召广大农民积极发展庭园经济,兴花种草植树。一个“村在绿中、人在画中”的新景观正健步向人们走来。
    从卫生整治开始,建一批新家园。该县以“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为抓手,推动农村清洁卫生环境形成。全县共评选星级文明户3万多户。在此基础上,按照各村规划,量力而行推进家园建设。据统计,全县共有107个村31000户农民不同程度进行了“五改三建”。
    从提升素质着手,树一个好风尚。结合新农村建设,全县相继开展了四个省级创建:创建了“两基”达标县,创建了计划生育综合服务县,创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县,创建了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全党动员、全民参与的创建活动,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创业精神等都有很大提高。此外,该县还把蓬勃发展的劳务产业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工作来抓,全县每年输出劳务8万多人。送出去劳动力,迎回来生产力。返乡新农民正成为全县经济建设的重要生力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