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白河 > 正文内容

    山河沧桑新景象——白河县治田兴水推进新农村建设纪实

    作者:柯昌斌 王海波 时间:2006-11-13 09:27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深秋时节,天高气爽。踏上秦头楚尾的白河大地,扑面而来的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热潮,一浪高过一浪——
    沿着红石河蜿蜒的公路前行,跃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民居在兴建,一道道河堤在伸延,一条条水渠田中穿,一片片旱地变水田,一层层梯田似画卷,柏油路、村组路、田间路纵横交错,产业园、观光园、林果园此起彼伏......
    在中厂镇石梯村三组农田水利建设综合治理工程现场,红旗招展,机器轰鸣,人头攒动,10多名干部和300多名群众正在抬石造地,砌堤修渠,引水治田,整地500多亩。他们正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着自己美好的家园。
    几年来,该县累计治理小流域14条,新修基村农田2.6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6.3平方公里,新修河堤60多公里,引水渠30多公里,建人饮工程110处,解决了5.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先后3次被省政府、水利部援予“陕西水利振兴杯”、“水土保持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继往开来 再造“金饭碗”

    白河县从上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奏响砌“石坎坎”、端“金碗碗”之歌,坚持修田造地20多年,累计垒起总长3.5万公里,相当于7个万里长城的石坎,修成梯田23.33万亩,在陕南土石山区率先实现人均一亩基本农田,赢来了1991年全国贫困山区扶贫开发经验交流会在白河召开。
    虽然过去修田造地基本解决了农民的吃饭问题,但由于山高坡陡,修成的大部分梯地石坎高、地幅窄、设施不配套,既无法解决必要的渠道、水窖等引水灌溉设施,又没有田间道路和排洪沟渠,抵御灾害能力差,土地的生产能力长期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加之25度以上的坡地退耕还林,使可耕地部分减少。
    随着全国农村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在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白河县委、县政府认识到,高标准基本农田是耕地的精华,是农民吃饭的根基,更是培育经济产业,促进生产发展,建设新农村的物质基础。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大力弘扬“三苦”精神,坚持不懈治田兴水,努力实现人均一亩可灌可排高质量基本农田,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他们在山坡上兴修宽幅梯地,建设集雨水窖,改良土壤,提高蓄水保土抗旱能力,变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坡耕地”为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优质田”。在河沟边,砌防洪河堤,堤内造新地,堤边修水渠,堤外疏河道,既完成了造地扩田,又配套了灌排水设施,实现了旱涝保收。在流域内坚持“山、水、田、林、路、渠”综合治理,走堤桥结合、堤路结合、堤渠结合、路桥结合的新路子,推广农业综合技术,达到了缓坡地梯田化、坎边栽桑整齐化、川沟平地水利化、整坡建园规范化、村组道路平坦化、四周植树风景化、村容村貌整洁化、村风民俗文明化“八化”目标。

    注重效益 建群众满意工程

    该县中厂镇新厂村五组杨家楼小流域治理示范点,以前是一块30多亩被洪水冲过的乱石滩,群众垒起的20多亩水田,要么遭遇洪涝灾害,要么干旱导致减产,每年插秧季节,都会因争水而争吵打架,亩产只有300多公斤。2004年结合“五期长治工程”组织专业队和动员群众投工投劳,实施综合治理,新修河堤5公里,引水渠3条5.3公里,移动土石方9.5万立方米。
    村支书何忠明说:“整治后,水田面积增至65亩,群众再也没有因为争水打架了。而且亩产稻谷由以前的300公斤提高到了现在的600公斤以上了,光这块水田每年总产达6万多斤。”二组村民何中明说:“治理前,那只有我一亩,每年能收700多斤稻子、100多斤油菜籽,收入合800多元,治理后达到1.5亩,每年能收1800多斤稻子、300多斤油菜籽,收入合1700多元。”
    以前该县城区供水管网老化,水量水足,县城居民供水每天要分3个时段、3个片区进行。该县决定把县城供水作为“十件实事”之一,投资1200万元,用1年半时间,打通引水隧洞和渠道6420米,更换了县城报、所有供水管网,从2005年初投入运行使用一年多,没有出现任何质量问题,让县城3万多人民吃上了安全放心的自来水。今年5月,被市上评为县城供水工程中唯一一项“优良工程”。
    由于五六十年代大炼钢铁,在卡子镇界岭山上开凿了130多个硫铁矿采矿点,虽然都被关闭,但遗留下来的废弃矿洞和矿渣经氧化,导致河水几十年来被磺水污染。沿河两岸近千名群众人畜饮水困难,良田不能灌溉耕种,群众对此意见很大。针对这一问题,县水利部门在该村实施人畜饮水工程,新建100立方的蓄水池1个,铺设管道3000多米,初步解决了120多户500多人的人畜饮水困难。很多群众由衷地说:“现在的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实实在在!”
    该县水利局负责人介绍说,全县今年已有70多个专业工程队和3000多名群众在4个大的流域治理工程点上,大搞流域治理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共和村退下来的支书老夏编了一段顺口溜说:“过去是乱石滩,涨水地被淹,零星地块不成片,怕旱怕涝不增产,交通不便走路难,人畜饮水不方便。现在河堤一条线,零星地块连成片,层层梯田平展展,防旱排涝大增产,油路贯通到了村,组路修到家门前,人畜饮水不操心,沼气卫生又节能,保持了水土,调节了气候,净化了环境,山清水绿,鸟语花香,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好一派秀美山川!”
    据了解,白河县是安康市唯一的长江委长治工程重点治理县,有14条流域被列为长治重点流域,通过多年坚持不懈、矢志不渝地治理,该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特色经济蓬勃发展,荒山得恢复了植被,坡地变成了梯田,旱地有了水源,滩地得到治理,沟壑有了防护。水土流失面积由1128平方公里下降到846平方公里,为减少丹江库区泥沙、净化南水北调工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综合治理 建设新农村

    白河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看眼于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对整条流域、整个村镇实施综合治理,与改善生产条件、发展绿色产业、整治村容村貌相结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所有流域治理工程点首先进行实地规划设计,因地制宜,宜地则地,宜田则田,宜林则林,综合开发,整体推进。提前拿出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施工方案。把群众的地坎变成堤路,把群众不方便渡水的地方架上水保桥,让群众骑着摩托车种地,用架子车把农家肥运到田中。
    确保质量。采取专业队施工和群众投工投劳相结合,大力推行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建立了领导包抓重点工程工作责任制,研究解决建设中存在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水利局成立了水利项目验收评审小组,每项工程都明确了组织领导和技术干部,有1至3名技术干部蹲点监督指导。推行质量终身负责制,严格落实工程项目法人制、目标管理责制、技术承包负责制,建成了红石河生态项目区、构扒河农业生产区、互反沟生态居民区等一大批生色鲜明的精品流域治理工程。
    多方融资。坚持“政府引导、民办公助”, 千方百计增加公共财政投入,并积极鼓励倡导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投资投劳。用优良的工程效果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捆绑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把各种涉农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解决一个部门一个地方投入不足、完成不了的问题。积极推行农建设项目“一事一议”制度,调动群众投身农建的积极性。每为受益农户修1亩高质量农田,农户投工20个,每修3米河堤农户投工1个。落实以奖代补政策,奖励优良工程。
    部门配合。坚持县委、人大、政府、政协、武装部领导扑下身子,率先垂范,每人联系一个乡镇或流域治理示范点,县上涉农部门和包建部门干部集中到田间地头组织农建大会战,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起早摸黑,与群众一起奋战,工作在村组,吃住在农户,指挥在现场,劳动在工地,完不成任务不撤退,达不到标准要返工,极大地鼓舞了群众治田兴水的热情和干劲。
    综合治理。调动县上农业、林业、水利、农办、交通、教育、城建等部门,按照近水、近路、近村的原则,坚持对一条流域、一个村镇的山、水、田、林、路整体规划,综合治理,在抓好高质量农田建设的同时,做好新农村巴山民居建设、水泥路铺设、到户路连接、产业园区建设、村镇人畜饮水、村容村貌治理等工程,使治理的流域和村镇在短时期内有根本性的改变。达到治理一面坡,绿化一座山,富裕一方人的目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