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滨 > 正文内容

    山村巨变——汉滨区沈坝镇张四营村扶贫开发工作纪略

    作者:王典根 时间:2006-11-22 11:18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昔日住茅草房、点煤油灯、走羊肠小道曾是革命老区的真实写照,近日,笔者在汉滨区沈坝镇扶贫开发重点村张四营看到村组公路平整通畅,村容村貌整洁一新,处处是"新房拔地起,里外粉白墙,钢筋玻璃窗,水泥地面光,人人喜洋洋"的崭新景象,摩托车、电视、电话、自来水、农机等已作为寻常生产生活设施进入普通百姓家,革命老区正以日新月异的变化亮出迷人的色彩。

    村容村貌变美了

    张四营村位于汉滨区沈坝镇最北端,地处五台山脚下,平均海拔750米,平均气温14度,是汉滨区偏远贫困村之一,距镇政府驻地30公里。全村共147户,6个村民小组,人口596人,耕地总面积907亩,是传说中的石首信的故乡。该村自然条件差,信息闭塞,农民人均收入一直很低。但老区精神激励老区人民奋斗不息 70年弹指一挥间。2000年以来,他们采取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和群众自筹资金,投工投劳结合的办法,先后投入资金60万元架设了15公里高压线路,结束了煤油灯照明的历史;修建便民桥6座,修建通村砂石化公路12公里,通村水泥路正在建设之中,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突破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张四营村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该村小学因年久失修而破烂不堪,尤其是逢上雨天,教室漏雨,孩子们就上不成学。“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新建村小学一座3间120平方米,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100%,有力地改善了当地的办学条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程通过了省市县验收;积极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学生的“两免一补”政策,使老区学生的升学率位居全镇前列,建起了村级医疗室,基本做到了小病不出村。

    农村经济发展了

    近年来,张四营村通过大力发展以蚕桑为龙头、以魔芋生产、畜禽养殖、劳务输出为主的支柱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基本实现了“一村一业,一组一品”的规模种植格局。新建优质桑园300余亩,发展魔芋190余亩,人均达到1亩以上经济林特园,今年养蚕达到400张,达到户均养蚕2.7张;劳务输出280余人,成为全村又一经济增长点;畜禽养殖以饲养生猪为主,全村养猪达到550头以上,户均近4头。四大产业的形成有力的促进了该村经济的发展,主导产业收入将占全村总收入60%以上,经济增长速度居全镇之首,由原来的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发展为全镇的富裕村。
    张四营村经济收入主要靠种粮为主,农业基础薄弱,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十年九旱无保障,人均占有粮食不足300公斤,大多数农民还在温饱线上徘徊,人畜饮水还是靠肩挑手提,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村祖祖辈辈吃水难,农业灌溉无从谈起。该村争取扶贫资金修拦河坝,修堰渠到田间地头,全村修建人饮水塔一座,铺设管道2000米,解决100户、480人饮水困难,还使今年全村每亩水稻增产60公斤,全村仅水田增产7000多公斤。解决了14个村民组,1500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村组公路通了

    2004年,张四营村被列入市级参与式扶贫开发重点村,第一件事就是为村民修通往外界的“信息路”,该镇扶贫办带领村民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整修村道路6公里,修通组级公路6公里,砌排水渠8公里,改厕改圈,修建沼气池,绿化道路两旁,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整洁卫生,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为了修通村组公路,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不论是项目规划还是各项工程后期管理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按照群众意愿制定规划和各项制度,通过走访群众、召开会议、座谈等形式,召开大小会议20余次,走访群众200余人次,大力宣传新时期扶贫政策,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群众积极性高涨,尤其是在公路建设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奋战三个月,吃住在工地上,最多一天上劳力200余人,一些外出务工劳力纷纷回家参与建设,二组村民杨升普听说家乡要搞扶贫建设舍弃在山西月工资一千余元的优厚待遇,回家一干就是二个多月直到公路全面修通。一些缺劳力户也积极想办法,从临近的镇、村请劳力或者出钱把自己的任务承包给别人。二组村民刘文义,修路占了他家8亩多土地,由于占他家土地太多,怕他不同意,没想到镇村干部到他家,他主动提出占自家的地,修路过程中,由于爆破他家的房屋屋瓦被打的几乎没有一片好的,下雨了就无法住人,他对镇村干部说:“只要路修通了,值!”。
    当我们依依不舍离开张四营村,告别群山苍翠,山顶油松戴帽,板栗缠腰,蚕桑布满路旁河畔山脚时;通村到组公路宽阔平坦,新村民居青堂瓦舍;水、电、路三通到户;电信、手机农户入户率达到15%以上,基本实现了广电“村村通”,家家户户有电视,全村共有摩托车35辆,洗衣机65台、影碟机108台。 2005年底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人均占有粮食达到600公斤以上,从扶贫重点村建设项目启动前人均仅为纯收入830元左右,贫困人口达480余人,占全村人口的80%以上到现在贫困人口由原来的480余人减少到现在的不足50人。 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完成农户“五改”示范户30户,全村改厨119户,改厕74户,改圈80户,实施庄园绿化,过去的“脏、乱、差”逐步变成干净、整洁的新农村。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