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市交警支队十二五期间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作者:佚名 时间:2016-01-08 09:12 来源:市交警支队 字号: 打印

      “十二五”期间,全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在市委、市政府、市公安局党委和省交警总队的坚强领导下,全市公安交警部门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公安工作大局,以“降事故、保安全、保畅通”为总目标,以预防交通事故、维护交通秩序为重点,以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在全市公路总里程不断延伸(由2011年的22975公里发展到2015年的25473公里)、车辆及驾驶人快速增长(车辆及驾驶人分别由2011年的33.1万辆、33万人发展到2015年的39.2万辆、48.1万人)、人车路矛盾日益突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面临严峻挑战的新常态下,全市公安交警上下一心,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创新管理,全面加强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十二五”期间,安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3次被表彰为全省公安交警创建争优竞赛活动“优秀支队”,1次被表彰为“最佳支队”,支队长陈明鸣、政委王鹏双双被表彰为优秀支队长、优秀政委;交警支队连续五年被市政府表彰为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创造了自安康交警组建以来的最好发展时期,成为全省交警系统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一朝一夕之功。正是由于安康交警数年如一日坚持“创新引领、打造品牌、保安保畅、服务民生”理念,扎实工作,艰辛磨砺,强力推进,狠抓落实,给党委政府、人民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打造品牌,力促公安交管工作跨越发展

      安康高速公路“122”路警联勤联动模式在全省交警系统已经是“响当当”的亮点品牌。自全省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交警路政联勤联动工作现场会在安康召开以来,这一模式逐年得到深化。近年来,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做亮高速公路‘122’品牌”指示要求,制定了《做亮“122”品牌实施方案》,实现路面监控、集群通讯、宣传阵地“三覆盖”,确保巡逻车辆、执法装备、办公场所“三统一”,打造教育培训、路面巡查、应急处置“三常态”,形成聘用机制、勤务制度、考核标准“三规范”。强化科技支撑,实现高速公路事故处理规范化、数字化、快速化的“三化”和交通违法信息实时查询、采集、比对功能;实现了市境内高速公路重点路段、警力聚集区域、各执法服务站警务通讯无缝覆盖。
      安康山区农村道路“125”联勤联动工作模式是市安委会、交安委主抓的一大特色品牌。山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最大难点之一,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十分突出,加之安康地处秦巴腹地、山大沟深,道路临水临崖,基础条件差、安全系数低,群死群伤事故概率大。近年来,在市安委会、交安委的牵头组织下,在全市农村道路全面推行了“125”联合管理模式,由镇(办)政府负责,镇(办)安全办牵头,依托派出所、交警队、司法所、农机站、教育办等力量,组成综合监管队伍,实行联合执勤巡查,强化路面管控,严查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设立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劝导站,夯实劝导站和协管员职责,落实协管员待遇,实现道路隐患有人排,交通违法有人劝,雨雪雾天气道路有人管,有效预防了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目前,全市12个县区全部成立了农村道路交通安全“125”管理模式工作领导小组,全市157个镇(办)共组建148支综合监管执法队伍,占应建总数的93.63%。设立交通安全劝导站1794个,选聘村级交通安全协管员2989人。农村道路等级以上交通事故四项指数全面下降。农村道路上的摩托车超员、农用车载客、无牌无证车辆上路这三种最常见的交通违法行为明显减少。
      安康中心城区“113”联勤联动模式是缓解中心城区道路交通拥堵、确保安全畅通新推出的又一大管理品牌。在中心城区机动车不断增加、城区道路先天不足的新形势下,主动加强城市交通政策研究,积极破解城市交通管理难题势在必行。在市委、市政府、市局党委的高度重视下,市区交警部门创新中心城区交通安全管理联勤联动机制,在城市道路推行“113”道路交通联合管理模式,形成了安康中心城区“113”综合管理整治长效机制及各项措施,制定并完善了《安康中心城区“113”联勤联动交通综合整治工作方案》,初步建立了政府统一领导、交安委统筹协调、部门各司其职、全民共同参与的城市道路交通管理工作格局,通过扎实开展中心城区交通综合整治,极大改善了中心城区道路交通环境,有效缓解了城区交通拥堵。
      安康交通安全监管体系初步建立,公安交警“122”、“125”、“113”三张改革创新品牌受到了省、市党委、政府、省公安厅、交警总队领导的充分肯定,市委政研室以深化公安改革创新成果将安康公安交警三张品牌报省委政研室审定,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创出安康公安交通管理品牌。

      主动预防,确保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

      事故预防始终是公安交警的“主业”,是公安交通管理工作的不可逾越的“底线”和“红线”。在道路交通隐患排查治理、严重道路交通违法行为查处、车辆驾驶人源头管理、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交通安全宣传教育等基础性工作上,安康交警都干得扎扎实实、有声有色,全体民警始终抱着“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心态,不敢有丝毫懈怠,全力以赴,主动作为,努力消除各类导致交通事故发生的安全隐患。“十二五”期间,全市道路交通安全形势持续平稳,统计事故和生产经营性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均低于省市控制指标,全市连续14年未发生一起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为全市安全生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道路隐患排查治理上,“十二五”期间全市公安交警部门共排查道路隐患12301处,其中纳入省、市、县三级重点挂牌督办治理的隐患路段522处,全部完成治理任务。
      在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查处上,“十二五”期间,全市各级公安交警部门共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270余万起,其中无证驾驶10646起,饮酒驾驶1623起,醉酒驾驶446起,超速328553起,客运车超员639起,货车超载743起;暂扣驾驶证2367本,吊销驾驶证763本,拘留768人;扣留机动车25143辆,扣留驾驶证7582本,收缴非法装置413次,血液检查2369人次,共记分处罚525320人(次)。对交通违法行为驾驶人起到了极大的教育和威慑作用,维护了良好的道路交通秩序。
      在车辆及驾驶人源头管理上,交警部门以客运车辆、“营转非”客车、旅游包车、校车、危化品运输车、农村面包车等六类车辆为重点,认真贯彻《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全面落实客货运企业动态监管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制度,对全市客运车、接送学生车、危化品运输车及其驾驶人,摸清底数,健全档案,做到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到定期检查,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对客运车辆及驾驶人,有交通违法记录的,及时处理,及时教育培训,严禁车辆带病、带违法上路行驶。对高速公路严格执行中、省关于夜间零时至5时客运车辆落地休息、禁止营运规定;在国省道严格禁止客运车辆夜间10时至次日6时在三级以下道路营运;严格禁止雨雪雾天气和夜间营运车辆在农村道路载客营运。
      在道路交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上,公安交警加大科技信息支撑,完成了全市省际卡口、省际执法站建设任务。十天高速陕鄂界、包茂高速陕川界、平利陕鄂界、镇坪陕渝界、岚皋陕渝界等5处省际卡口,十天高速陕鄂界、包茂高速陕川界2处省际执法站全部完成建设,实行24小时全天候安检查控,对重点车辆实行“六必查”,协助治安、刑侦等警种侦破治安、刑事案件,打击违法犯罪。加强机动车缉查布控系统和二次分析系统建设应用,自2015年系统投入使用以来,全市共签收预警信息138793条,拦截查处各类车辆5664辆,分析查询车辆轨迹10730次,备案执法站6处、检查登记各类车辆8263辆。交警部门在科技信息上的投入见到了成效,给嫌疑车辆、黄标车、老旧车辆、逾期未检车辆、多次违法未处理车辆织就了一张“天罗地网”,让布控车辆“无所遁形”,极大提升了公安交警的工作效率,为消除各类交通安全隐患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上,狠抓宣传平台阵地建设,利用交通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向广大交通参与者和驾驶员发送交通安全提示短信,做到了客货运驾驶人的短信警示、提示辖区全覆盖,全市交警“双微”平台拥有微博粉丝41652人、微信粉丝810人,年均发布短信提示信息达210万条。与安康人民广播电台联手推出路况播报平台,坚持每日实时路况播报,社会反响良好,影响力不断扩大。同时,狠抓重要节点主题宣传,围绕“春运”、“三下乡”、“安全知识进校园”、“文明过马路”、“超速的代价”、“酒驾的恶果”、“儿童乘车安全”及“122”全国交通安全宣传日等主题活动,深入企业、学校、社区、家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制定出台《严重交通违法行为曝光制度(试行)》,每月对典型交通违法行为和交通事故案例进行公开曝光,起到了良好的警示教育作用,有力提升了广大交通参与者和驾驶人的交通安全意识,从源头上预防了各类交通事故的发生。

      便民利民,适应服务民生新常态。

      悠悠万事,民生为大。公安交警作为道路交通管理职能部门,与老百姓、驾驶人打的交道最多,关系最为紧密。要做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紧扣民生、赢得民心、集中民智、凝聚民力,找准交通管理工作与民生福祉的契合点,创新思维,精准发力,形成良性互动。这正是近年来安康交警适应服务民生新常态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此,公安交警部门在车管业务权限下放、驾驶人考试、互联网办理业务、事故处理、事故救助基金、交通违法一站式处理等方面不断推出新的便民利民举措,将黄标车淘汰治理作为“治污降霾保卫蓝天”、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首肯”。
      简政放权是当前公安交管车驾管工作的必然趋势。安康交警先后推出以扩大新车免检范围,国产免检小汽车注册登记,有检测条件的大、中型汽车注册登记权限下放,汽车驾驶人科目一考试业务下放,市、县两级车管所办理机动车登记、驾驶证换证、登记证书、行驶证、驾驶证立等可取,向社会公开驾驶人考试约考计划和进度,推行异地检验,交通管理自助服务机,定期组织车管民警下乡为农村群众集中办理摩托车登记、检验及驾驶证申领业务等为主要内容的11项便民利民措施。积极敦促考场建设单位完成小型汽车科目二考场的升级改造工作,完善科目一、科目二驾驶人考试智能评判和指纹、视频、录音等监控手段以及科目三道路驾驶技能考试智能评判系统的建设与运用。不断深化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应用,交警支队车管所互联网交通安全综合服务平台业务已上线办理,今后车主及驾驶人办理车驾管业务将逐步实现“足不出户”办理,车管工作服务水平将大大提升。
      实行轻微交通事故快查快处,是防止因交通事故导致路面出现交通拥堵的有效措施;道路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对于重大事故受害方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甚至是“救命稻草”;市、县(区)两级成立的道路交通违法处理“一站式”服务工作站更是极大方便了广大车主及驾驶人就近办理交通违法处理业务。目前,安康道路交通事故快速处理服务中心及各县区交通事故快速处理办公室和服务点均已全部成立,并运行使用。12个县区均成立了交通事故救助基金办公室,为化解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发挥了重要作用。
      “治污降霾”工作是省委、省政府部署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淘汰报废黄标车、老旧车辆是实现“治污降霾”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分管副市长挂帅,发改、财政、环保、公安、商务、交通等部门密切配合,各县区、各相关部门全力以赴、攻坚克难,采取超常规措施,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打赢了全市黄标车淘汰治理攻坚战,“十二五”期间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辆7853辆,为打造安康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人居环境做出应有贡献。
      服务公安工作大局,为全市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道路交通环境是全市公安交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做好这些工作的力量源泉就在于抓住主线、自我加压、破旧立新、稳扎稳打。安康交警之所以能屡次走在全省公安交警的前列,正是由于紧紧抓住深化公安改革大好机遇,借势发力,锐意进取,勇于责任担当,不惧困难挑战,打响了安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品牌,汇入了全市公安大品牌之中,凸显出安康交警是一支“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队伍。
      面对即将到来的“十三五”开局之年,安康交警已经有了自己明晰的思路。全市公安交警将紧紧围绕市公安局党委提出的争创全国综治优秀市、争当“西部先进、陕西一流”的新的总目标,以深化公安改革和“四项建设”为主线,进一步突出创新发展、品牌引领,巩固深化安康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品牌,不断推进交通安全管理社会化进程,全力以赴预防和减少各类道路交通事故,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在新起点上奋力开创全市公安交通管理工作新局面,为服务经济发展、建设美丽富裕“秦巴明珠”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邹亚康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