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全市各级人社部门不断深化对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规律的认识,准确把握新常态下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自觉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工作纳入全市发展改革大局中去谋划,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依法行政,围绕“12345”改革发展主题创新创优推进各项工作,在新常态中彰显新作为、实现新发展。
全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68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4%。高校毕业生就业6552人,登记就业率94.4%。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4.3万人,创劳务收入90亿元。免费技能培训2.8万人,创业培训4790人。新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8亿元,直接扶持创业4655人,带动就业13965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16.71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147.3万人,参保率达到99.54%;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2万人,参保率96%;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分别参保15.13万、10.68万、9.68万人。全市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公开考录公务员和招聘工作人员1748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20000余人次,组织各类人事考试11批次,参考3.2万人次。接收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手续86471人。各类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率96.3%;受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96起,实效期内结案率达99%;立案查处各类劳动保障监察违法案件1211件,结案率达100%……
在圆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实现“十二五”圆满收官的同时,2015年全市人社工作积累了不少新经验,创造了诸多新亮点,有些工作在全市乃至全省都产生一定的影响。
“百千万”工程驱动创新发展。市委、市政府决定实施“百名硕博进安康、千名大学毕业生创业、培育万名能工巧匠”工程,研究制定了《“百千万”人才工程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全年招聘硕士研究生以上高层次人才95人、柔性引进高级专家6名。设立就业创业基金500万元,举办“市长·创客手拉手”主题活动,着力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引起强烈反响,自主创业高校毕业生达1049人。强化技能培训,挖掘培育、考核认定各行各业能工巧匠6000余名,分类建立信息库,壮大了经济转型升级生力军。
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全面拓展。建成8000M2的陕西安康大学生创业孵化园,安康高新区创业孵化基地一期建成30000M2,通过公开征集、筛选考察,56家企业免费拎包入驻,享受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综合服务。全市共建成各类创业孵化基地16家,累计孵化企业477个。市人力资源市场整体搬迁,新市场占地3000M2,设计理念超前,功能配套完善,服务高效规范,成为全市人社系统品牌窗口。
劳动维权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市政府制定印发《工程建设领域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实施办法》,逐级建立并落实联席会议、工资保证金、定期督促检查、重要时期日报告、领导轮流值班接访、行业监管负责六项制度,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全省劳动监察机构负责人座谈会在安康召开,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连续三年被授予“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成绩突出单位”。
社保卡发行应用开创“石泉模式”。在石泉县开展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应用社保卡试点,由参保群众自主选择服务银行,实现参保登记、资格认证、保费缴纳、待遇领取、信息查询“五个不出村”,社保卡发行应用“石泉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受到人社部督导组充分肯定。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市政府关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工作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满意度测评获“全票赞成”通过,开创全市先例。
建立权责清单成为全市样板。积极推进简政放权,在全市率先梳理制定权力清单143项、责任清单160项,确保清单之外无权力,“两单”经市政府审定印发作为全市样板。简化优化办事程序,形成一项工作、一张图表、一次性告知、一目了然的办事流程并对外公布,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规范行政行为。
“我到大厅上周班活动”助推作风大转变。推行“政策熟、数字清、服务好”工作标准,领导率先垂范、中层全体动员,纷纷深入服务大厅、窗口单位、基层一线坐班服务,现场体验感受,查找服务缺陷,积极改进优化,定期交流心得体会、接受点评测评,引导党员干部改进工作作风、践行“三严三实”要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