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开局之年大手笔——写在我市超额完成今年通村公路建设任务之际

    作者:王高路 屈孝渊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12月6日,市政府向市交通局发出贺信,祝贺全市541个村建成通村水泥路1715公里,超额完成了今年的建设任务。首战告捷,令人欢欣鼓舞。这是“十一五”开局之年的大手笔,是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实施交通率先突破的阶段性成果。

    两难之中抓机遇

    “人受累、猪坐轿,人流汗、猪在笑”。这是山区群众出售生猪等农副产品时的艰辛写照。滑稽调侃中,不难感受到农民兄弟祖祖辈辈受交通条件制约的苦涩辛酸。
    在贫困山区,“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喊了多年,但过去国家投资重点是高等级干线公路,村民生产生活用路则实行“民办公助”政策。因为地方财政困难,对通村公路只能实行以奖代补或补助少量火工材料费,而山区群众经济困难,拿不出钱来修路,多以投工投劳、乡村组织会战等形式打通土路。资料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市农村三级路仅占0.85%,其余全部为四级以下。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晴通雨阻,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在地方财政困难与广大农民兄弟行路难的“两难”煎熬中,迎来了“十一五”开局之年。国家交通部对我省农村公路建设给予倾斜扶持,省交通厅贷款50亿元,对经过验收合格的通村水泥路给予每公里15万元的补助,并实行“据实补助,干多少补多少”的政策。据了解,这在全国农村公路建设中也是补助标准最高的省份之一。
    对于备受交通制约的秦巴山区而言,这无疑是千载难逢的机遇。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把通村水泥路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率先突破,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的农村公路建设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组建通村公路建设指挥部,市政府专题发出《加快农村公路建设的意见》,明确乡镇政府是通村水泥路建设的责任主体,所在村群众是建设主体。6月初,市委、市政府在岚皋、平利两县召开现场会,宣布省上下达通村公路建设任务1300公里,力争完成1500公里建设计划,并拿出1500万元财政资金,给予经验收合格的通村水泥路每公里再补助1万元。各县区也纷纷挤出专项资金,启动通村水泥路建设。一种政府引导、宣传动员、全民参建、大办交通的态势迅速形成。

    万众一心“打底子”

    “水泥路通到家门口,更通到了咱心窝里,集资咱痛痛快快交,占地咱无条件让,要出劳力咱两口子一起上。”岚皋县花里镇龙安村村民向远强的话代表了农民群众的修路热情。
    通村水泥路是为农民修路,修农民自己的路,采取“农民打底子,国家铺面子”的办法进行。市上明确要求:不修农民不愿修的路,不修农民修不起的路。修路计划自下而上申报,由各乡镇有修路要求的行政村按照“一事一议、村民自治”的办法,村民代表(至少2/3以上)开会讨论,有2/3以上的参会代表同意通过,决定修几条路,人均集资额,劳均投工数,逐级上报审定,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
    由于现有村道路基达不到铺设水泥路面的技术标准,需要加宽、压实、处理路基、浆砌挡护、排水沟等,“打底子”所需资金、劳力要群众自筹解决,各村都通过“一事一议”落实到户。为了减轻农民负担,各乡镇广泛宣传动员社会捐款。平利县兴隆镇是通村公路建设动手最早的乡镇之一,万事开头难,镇上领导带头,每人捐款500元,干部职工捐款100———200元不等,又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创业成功人士发倡议书、寄信,吸收捐款3万多元。受益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的办法集资62万元,解决了31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资金问题。
    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8.9公里村道,大部分路段需加宽处理路基,“打底子”所需资金量大,村支书张明俊带头捐款5000元,村道沿线个体商户和在外做生意的老板们最少捐款2000元,位于天柱山上的白云寺一次捐款25万元,全村筹资总额达75万元,保证了工程所需。
    岚皋县城关镇东风村村支书张青义立誓:五年不杀过年猪也要修通致富路。他和村主任郑周学两人一天到晚在村道上奔波,被村民们戏称为“脱产村官”。爱国村村道“打底子”的时候,在校学生吴明奎即将初中毕业,他把自己积攒起来的50元零用钱交给村委会,在信中说:“这是一份期盼家乡变美变好的心意。”
    记者采访时,一些精明的村干部算账说,我们有的是劳力,最缺的是钱,没有国家扶持,村上修不起水泥路。现在国家给大头,按村民人均集资100元算账,一次投入,至少受益15年到20年,平均一年才合几块钱。
    群众知道了自己的利益,就会齐心来做。村民们把修路当作自己的事干,集资投劳心甘情愿,建成后加强管护。白河县已落实管护责任,村道也有了“交警”。石泉县池河镇顺风村水泥路竣工后,抢时间栽上行道树,成活率达90%以上。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水泥路建设受益的540多个村,70余万农民共计投工32.8万多个,群众自愿集资5000余万元,社会各界捐款3000多万元,加上省市县区补助,完成投资近4亿元。如此浩大的群体工程,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是难以完成的。

    加强管理保质量

    通村水泥路是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如何把好事办好?市交通局局长徐铁军说,“良好的机制,是村道建设顺利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
    通村水泥路建设没有现成的管理和技术规范照搬照用,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市县区交通局组织专业技术骨干,根据省上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从申报项目建设计划到按计划进行施工设计,从村道路基宽度、压实度到面层质量监管,都制定了操作性很强的管理和技术规范,对技术标准、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严格控制,保障工程质量。要求各环节严格把关,基层检测不合格的不能进入面层施工。各县对铺筑水泥面层施工队实行严格的“准入制度”,凡技术、设备、人员、垫资能力不达标的,一律不准进入工地施工。
    市、县区通村公路建设指挥部根据村道建设点多、面广、作业分散、管理难度大的特点,逐条村道落实包抓责任领导和技术责任人,并在《安康日报》上公示,把责任落实到人头。1000多名包抓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走出办公室,深入540多个村,吃住在工地,管理在现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市县区委、政府以及通村公路指挥部领导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不定期召开现场会促进度,抓质量;市委、市政府督察室组织5个督察小组巡回各县区督察督促,各县区通村水泥路建设进度统计表每半月在《安康日报·城乡经济特刊》上公布一次,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建立群众监督机制。要求各修建水泥路的村组织村民推举公道、正派、认真负责的义务质量监督员,经过培训后,掌握简便易行的质量技术规范,从基料配比、振捣提浆、整平养生到切割收缩缝等,全程监督施工质量。
    从省上组织对8个县通村水泥路的验收情况看,合格率达100%,受到专家的好评。伴随着一条条村道的畅通,沿线群众纷纷着手发展绿色产业,修建改造房屋,打水泥院场,改变村容村貌,不仅方便了农民的生产生活,也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