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汉阴 > 正文内容

    汉阴蚕桑春意浓

    作者:戴辉旭 时间:2007-01-08 10:44 来源:汉阴县人民政府网站 字号: 收藏 打印

    在山川葱绿,气候适宜,素有“蚕桑之乡”称誉的汉阴县,近年来通过政策引路,部门扶助,全县18个乡镇的蚕桑生产呈现出齐抓共管,质量产量稳步上升,养蚕户喜获丰收的良好局面,使县域内蚕桑产业建设春意焕发,趋向健康、蓬勃发展的轨道。


    召开蚕桑生产会议表彰蚕桑生产先进乡镇和养蚕大户


    在汉阴,作为传统作业的养蚕收入占全县农民种养业收入的40%左右,是全县近两万户蚕农的主要经济来源。多年来,蚕茧价格大起大落,市场沉浮不稳,生产与经营如履薄冰,在国家经济调控、矛盾平抑,市场稳步回升之际,2006年初,汉阴县委县政府出台措施、制定方案,建立了蚕桑产业长效机制,鼓励全县蚕农通过提升兴桑养蚕科技含量,积极推广蚕桑三项技术,实现农村蚕业生产增产增收。由县财政、供销部门每年筹资50-100万元,建立蚕桑发展基金,对农民兴桑养蚕实行奖补政策,以增强调节市场风险能力。
    做为全县蚕桑产业排头兵的供销系统,抓住“东桑西移”机遇,对全县蚕茧收烘与销售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标准,统一质量,提升全县蚕茧经营的整体水平,并从收购、加工环节降低消耗,节约费用,每年向蚕农投入大量资金扶持蚕桑生产。在基础较好的乡村兴办具有汉阴特色的蚕桑生产专业社24个,专业社规定不吸股,以企业为依托,从信息、资金、技术多方服务农户,实行产销订单合作,给社员建档立卡,保价收购蚕茧,实行二次返利制度,并对社员的产前、产中、产后进行全程跟踪服务,把社员逐步培养成为乡村中的养蚕示范大户,以带动千家万户蚕农提高质量和产量,形成规模基地,最终实现企业+专业社+农户新型模式的新农村产业。

    蚕桑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供销、林特、科技、妇联等部门齐抓共管,以全县7个基层供销社的42个茧站为基地,全年培训蚕农1.5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万份;免费送桑剪、锯4000套,农药3000件,化肥60吨,石灰100吨;买一赠一发放方格蔟具22万套,补助帮建小蚕共育点30个,消毒灶25乘,省力化蚕台210套,累计补贴资金30余万元。
    艰辛奠基成功路。在社会责任的驱使下,停产长达五年之久的县缫丝公司终于在2006年11月7日成功拍卖,了却了县上领导的一块心病,新入驻汉阴的安康百瑞丝绸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吸纳供销社的42个茧站入股,在推动供销集体企业全面改制的同时,对原缫丝厂彻底进行改造,孕育拉动县域蚕桑产业发展全新的龙头企业,实现桑茧丝链条式生产,使汉阴的蚕桑业步入了规范化运作轨道。
    随着我国的“东桑西移”项目的实施,汉阴已初步建成万亩桑园1处,蚕桑产业强镇(乡)10个,强村30个,发展具有年养蚕10张以上能力的大户1100个,有效保证了蚕桑产业富民增收战略的实现。
    盘点2006年,如春风拂面,苦尽甜来。全县新建和改良桑园面积已达8万亩,养蚕户由原来的1.8万户增加到2.8万户,全县发放蚕种5.82万张,比上年增发1.09万张,鲜茧(丝茧、种茧)总产量4.5万担,全县蚕农养蚕收入达5000万元以上,同比增长1900万元。
    目前,汉阴县“陕南蚕桑基地”项目已获得省商务厅、财政厅审批,该项目实施验收后,每年可争取到省财政专项资金170万元扶持县域蚕桑产业突破性发展。同时,紧锣密鼓积极夯实各项基础工作,继续申报国家“东桑西移”项目,该项目今年志在必得。汉阴的过去,繁荣与困难同在,汉阴的未来、希望与挑战同在。

    涧池镇五坪村蚕桑基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上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上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温馨提示

    您访问的链接即将离开安康市人民政府网站

    是否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