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我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贯彻中、省、市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文件政策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以项目建设为支撑,立足当地资源,大力催生和孵化小企业,发展县域特色产业和产业集群。通过加快科技创新、机制创新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规模总量、发展速度、经济效益、社会贡献、农民增收和解决城乡就业等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目前,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强势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体。
一、总量扩张,质量提高,速度加快
产值效益协调发展。2006年,全市以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实现增加值35.99亿元,营业收入138.91亿元,利润总额13.23亿元,实交税金3.9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7.13%、15.64%、25.26%和23.9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0.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1.7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72亿元,分别占到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1.34%、60.54%和38.12%。工业完成增加值17.31亿元,较上年增长19.40%,占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的48.09%;交通运输仓储业、特色旅游业、社会服务业等也保持持续较快增长。
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和县级财政的刚性收入来源。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乡镇(办事处)、村33个,其中过5亿元的乡镇(办事处)4个,超3亿元的乡镇、村6个,全市有七个县(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交税金占县级财政收入的比重超过 40 %。全市年纳税5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达57个,纳税超100万元以上的企业28个,纳税超500万元的企业6个,过千万元的企业2个。
二、经济实力增强,解决就业压力,社会贡献增加
家底丰厚,实力增强。2006年末,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总资产达到71.14亿元,固定资产原值46.8亿元,分别较上年增加9.87亿元和7.04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5.28%,自我发展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继续增强。
从业人员增加,劳动报酬提高。2006年末,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24.25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的21%。当年新增9610人,其中解决城镇从业人员6267人。支付劳动者报酬15.91亿元,可使全市农民人均得到68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87%。
反哺农业的作用明显增强。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围绕新农村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和社会各项事业资金投入,全年用于农村各项事业支出8059万元,其中用于农业基本建设投入1064万元,农村小城镇建设2206万元,农村教育事业1064万元,农村福利卫生事业2017万元。改善了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加快了农村小城镇的发展,促进了我市农村社会主义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反哺农业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三、个私企业蓬勃发展,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增长
个私企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新增企业2215个,使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达到89586个,其中个体私营企业分别占到总企业数的99.19%,个体私营企业实现增加值28.95亿元、营业收入114.27亿元、利润总额11.03亿元、实交税金2.74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11.48%、12.29%、22.69%和11.84%,分别占到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80.44%、82.26%、83.12%、69.37%,成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主力军。
股份制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的资本构成继续向股份制和私营化发展。全市资本构成中,集体资本金、法人资本金、个人资本金分别占到4%、25%和71%。有限责任和股份有限公司516户,较上年增加224户;公司制企业实现的营业收入已占到全市企业营业收入的14.65%,比重较上年增加4个百分点。
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规模企业增势强劲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6年全市工业企业累计完成营业收入62.21亿元,较上年增长19.62%;实现增加值17.31亿元,较上年增长19.31%;上交税金2.09亿元,较上年增长35.72%;实现利润总额5.78亿元,较上年增长24.57%;实现工业总产值63.56亿元,较上年增长18.24%。
规模以上企业增势强劲。规模以上企业个数达到124个。实现营业收入24.93亿元,利润总额1.78亿元、税金1.25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33.12%、71.98和50.68%。其中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13户,比上年净增4户。
五、自主创新力增强,整体素质提高
强化专业技能培训。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系统共组织全员培训11438人次,厂长经理培训928 人次,专业技术培训645人次,从业人员中现有大中专以上人员11496人,初级以上技术职称2339人,均比上年有明显的增加。
信息化技术得到应用。到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中应用管理软件进行企业管理的个数达到40户,应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设计的企业数达到56个,通过网络营销达到1020万元。
研发新产品能力提高。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共研制开发新产品16个,推广应用技术15项,完成技术改造28项,投资总额达到16780万元。10户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
六、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投资规模再创新高
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招商引资项目达到101个,已到位资金3.78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19亿元,较上年增长19.15%,其中当年投资8.37亿元,技扩改投资1.6亿元,分别占总投资的82.95%和15.7%;建成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24个,形成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的投资主体,民间资本成为乡镇企业、中小企业筹资的主渠道。2006年个体私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1亿元,占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62.9%。金融机构贷款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来源的8.2%,企业自筹部分占到投资来源的33.68%。
七、工业园区初具规模,产业集群化提高
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用于工业园区建设投入累计达1.41亿元,其中当年投资2768万元。建成县级以上工业园区21个,入园企业9054个,比去年增加1360个,占到全市新增企业个数的61.4%。从业人员32908人,实现营业收入22.42亿元,占到全市营业收入的16.13%。工业园区在吸引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创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建设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八、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对外贸易跃上新台阶
2006年全市乡镇企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实现产品出口企业78户,其中年出口交货值1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18户,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企业6户;全年实现出口交货值1.39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20.86。个体私营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分别占到出口交货值的30.52%、36.16%、33.32%。板石仍然是我市出口的主导产品,占到全市出口交货值的86.85,以板石为主的矿产品类出口增长达到19.57%;以白厂丝为主的纺织服装类增长38%;魔芋食品同比下降4.8%;以绿原酸为主的化工产品首次出口,交货值达到400万元,实现了我市化工产品零出口的突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