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安康要闻 > 正文内容

    2006年我市经济发展目标超额完成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

    作者:田志强 时间:2010-04-24 10:59 来源:安康市统计局 字号: 打印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紧紧依靠全市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 积极开展“项目年”建设活动,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克服干旱粮食减产和水量不足发电量减少三分一的情况下,集中精力,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超额完成了市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社会事业投入持续增长,和谐社会建设迈出了新步伐,实现了“十一五”起步之年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开局。
    [经济保持快速稳健增长] 全市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据省统计局评估审定,全市生产总值(GDP)达到157.24亿元,增长10.3%,总量超任务2.24亿元,增速超任务0.3个百分点,增速较上年加快0.7个百分点,成为“十五”以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2.61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增加值45.43亿元,增长11.4%,较上年快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69.2亿元,增长11.0%。
    [大灾之年农林牧渔业保持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克服了50年一遇干旱影响,在市政府强力推进畜牧产业化的进程中,农林牧渔生产保持持续较快增长,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1.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8.0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61亿元,增长8.03%。其中,农业产值45.37亿元,增长4.3%;畜牧业产值20.43亿元,增长18.3%。且呈现如下特点:一是粮食因灾减产、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2006年,粮食种植面积31.92万公顷,减少0.13%,粮食产量95.70万吨,下降4.19%。油料面积4.74万公顷,增长4.12%,产量7.79万吨,增长6.67%,蔬菜面积4.74万公顷,增长16.0%,茶园面积2.15万公顷,增长11.7%。二是畜牧业快速发展。2006年出栏猪181.37万头、羊55.32万只、家禽683.61万只,分别增长19.03%、13.18%和15.31%。肉类总产量达到171348吨,增长18.85%。全年养蚕49.55万张,增长6.46%。
    [工业经济跃上新台阶] 2006年我市工业生产积极克服国有企业改制、天旱水量不足电力生产大幅度下降的影响,在县属工业快速增长的强力拉动下,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达到20.7亿元,增长 13.5%,完成工业总产值54.3亿元,增长 22.4%, 其中,股份制企业增长47.8%,集体企业增长40.7%,国有企业产值下降5.3%。重工业增长26.1%,轻工业增长15.0 %。中省属企业下降4.7%,市属企业增长7.5%,县及县以下属企业增长47.6%,对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01.8%。平利、白河、石泉、宁陕、汉阴、紫阳、旬阳7个县现价增速在40%以上。
    [重大项目支撑 投资规模快速扩张] 2006年,全市55个市重点项目(不含跨省、市项目)完成投资23.5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投资的迅速扩张,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5亿元,比上年增加12.7亿元,增长20.36%,超额完成市政府年初下达70亿元的目标,投资增长加快,增速比2005年提高了9.46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93%;房地产开发下降0.77%;农村非农户投资下降3.45%;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下降11.73%;农村集体投资增长82.93%;农村私人建房投资增长13.29%。
    [物价稳定 市场活跃] 2006年我市消费价格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为97.7%,消费品价格指数为101.0%。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价格总指数10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5.2%。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零售额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52.98亿元,增长14.23%,其增速居全省第4位,呈现如下特点:一是城镇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快于农村。2006年城市实现零售额增长16.04%;县城实现零售额增长14.43%;农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2.69%。二是限额以上批零企业销售快速增长。2006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零售增长31.83%,远远高于限额以下贸易企业和个体零售额的增长速度。三是主要品种消费猛增。2006年家用电器类增长37.2%;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5.56%;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20.49%;书报杂志类增长18.28%;日用品类增长17.24%;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16.01%。四是餐饮业保持旺盛增长。2006年全市住宿和餐饮业零售增长18.4%,其增幅居各行业零售额之首。
    [对外经济快增 利用外资情况良好] 据西安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实现外贸出口总值271.4万美元,增长1.28倍,是1993年我市开展自营出口业务以来最好的一年,其中,工矿产品出口156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57.46;农副产品出口115.4万美元,占出口总值的42.54%。从出口商品结构看,传统的板石、魔芋食品出口同比增长17.5%,工业产品出口增幅较大,作为全市主导产业的白厂丝直接出口32吨,创汇94.20万美元,填补了我市白厂丝自营出口的空白,也为今后白厂丝自营出口打下良好的基础;硅铁产品出口创汇61.80万美元,这两种商品出口占全市出口总值的一半以上。
    据市商务局统计,2006年,全市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户,其中,独资企业3户,合资企业1户,主要涉及水电建设、矿产品和房地产开发领域,合同利用外资2251.38万美元,同比增长61.89%,实际利用外资367万美元,高于历年实际利用外资历水平。
    [金融存贷继续增长 现金收支两旺] 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95.8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2.08亿元,增长19.71%,其中:储蓄存款增加23.16亿元,企业存款增加0.64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09.3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85亿元,增长12.16%。现金收支继续呈投放态势,至年末,全市累计现金收入472.27亿元,增长14.28%,累计支出481.43亿元,增长16.12%,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9.16亿元。
    [城乡人民收入进一步提高] 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60元,比2005年净增472元,增长7.4%,,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7.0%;人均消费支出5226元,增长7.1%,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6.6%。城镇居民生活恩格尔系数38.24%。
    农民收入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953元,增长8.56%,较上年净增154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39元,增长5.48%。
    [社会事业投入增加 和谐社会建设迈出新步伐] 2006年,全市地方财政用于社会事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切实解决了许多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社会问题。
    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实施“两免一补”工程,提高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各级财政部门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效充分显现,新增中小学危房改造和“两免一补”资金16398万元,对7.76万名农村贫困寄宿生补助了生活费1163万元;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已达76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得到加强。全市已建成社区卫生服务站49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初现成效。2006年,新改建基层卫生院65所;儿童计划免疫率达90%以上;全市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由2005年的1个扩大到4个,旬阳、石泉、白河、平利的84.23万人农村人口参加了新型合作医疗,平均参合率90%,有10.25万人报销医疗费2889万元。
    综上所述,2006年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但发展的潜力和后劲尚未显现,工业发展滞后、工业投产投资总量过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财政虽有较快增长但政府可调节民生的财力仍显不足,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城乡居民的增收难度加大等等,这些问题充分说明安康必须进一步加快经济发展,只有在经济发展中才解决我们现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因此,2007年,全市必须按照市二届一次党代会和二届二次人代会确定的各项年度发展目标任务,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采取各项有力措施,狠抓各方面任务的落实,确保全市社会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张骞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