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星村的张和贵,独自一人种了8亩的魔芋,8亩的庄稼,4亩的花椒树,喂养了12头羊,一头肥猪和6桶蜂蜜,基本上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一个草帽,一双解放鞋,是他常年必备的装容。
包抓贫困户张和贵的董德先说:“像他这样积极想改善生活现状的人,即使工作再困难,脱贫任务再艰巨,我们帮扶的都有劲、有盼头。”
蔺河镇的李贵林,常年扎根芙蓉村深山的人,他流转土地300亩,栽了1.6万窝的天麻和100余亩的竹子,三年如一日,山间,地里,来回穿梭的身影,使他忘却了一年四季难耐的天气,他只知道,靠自己的一双手,靠自己拼搏的毅力创造财富,是最了不起的农民。
该村第一书记王显恒感慨李贵林的勤劳,在微信上说:“农村要发展,就要这种有毅力、能吃苦的人,他们在问路、找方向,他们的方向,也许就是村民致富的方向,我为芙蓉村有这样的勤劳者而自豪。”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石门镇将这项工作放在重中之重,汇聚一切可汇集的力量,全力以赴促脱贫。在精准识别后,全镇有1524户3751人处在贫困标准线以下,致贫原因以因病、缺技术为主,脱贫任务非常艰巨。可石门镇因村制宜,在制定帮扶措施时,结合全村的发展格局,找好“病症”,把好“脉”,开好“方”。笔者看到,也许受驻村工作队伍诚心帮扶的感染,也许是看到了国家脱贫致富的坚定步伐,也许是因为身边和他们一样的人都在积极拼搏着,这些贫困户都在为美好的明天奋战。
其实,在帮扶的途中,不乏许多贫困户坐等国家政策的帮扶,这无疑是给工作人员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出了一大难题,这难题不仅考量他们的工作能力,还考量着他们的工作推进度。
“扶不扶,怎么扶”已经成为茶余饭后大家讨论最多的话题,无论口号怎么响亮,政策怎么可靠,光靠帮扶去让贫困户脱贫致富是不可能的,即使可以帮他短期脱贫,返贫现象也是必然的结果。如何继续精准帮扶呢?怎么让这些贫困户有自身发展动力才是当务之急。
“营造氛围,诚心帮扶。”是石门镇在破解部分贫困户坐吃山空的难题中总结出来的。营造氛围,在贫困户中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督促他们互相进步。诚心帮扶,驻村工作队伍不厌其烦地为贫困户排忧解难,把贫困户的事当成自家儿的事,不断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与他们一起与贫困作斗争。
“勤劳致富”,在农村脱贫攻坚进程中依然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像张和贵这样的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双手与脱贫攻坚勇敢地站在一起,再借助外界的帮扶力量,将他“扶上马,送一程”,好日子最终属于他;像李贵林这样的勤劳者,靠自己的双手,在不通电的房屋中、不通路的山林中他毅然唱起了“勤”歌,天麻、竹笋是给他最好的财富回报。
走进岚皋县石门镇的山间、林间,随处可见的劳动者,随处可听的欢快勤歌,都徜徉在致富的田野中。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