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四川游客一次性在我这里抱走了30坛酒,一笔生意就赚了3600元,他们要包装,我跟我媳妇儿都忙不过来。”岚皋县石门镇大河村村民彭方平回味地说。
彭方平,40来岁,在外务工的他两年前就开始琢磨自己回家做个啥。做啥好呢?今年4月13日,他思忖着家乡旅游好资源,最终将点子锁定在了酿酒和养殖上,于是他的小作坊“出世”了,“彭氏酒坊”的招牌高挂门前,随风飘荡。
笔者来到“彭氏酒坊”,他高兴地向笔者介绍,这几年家乡旅游发展好,土产品倍受游客青睐,土鸡啊,土猪肉啊,都是好东西,他就想搞个养殖啥的。但思来想去,粮食喂猪成本太高,赚不到什么钱,后来想到将粮食过个度,先把它变成酒,再用酒糟喂猪,加之自己有烤酒的手艺,而且用酒糟喂猪还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催肥的功效。这不仅降低了成本,还多了项收入,更可以展示下自己的绝活,一箭三雕,岂不乐哉?
“一想到这里,我就开始谋划着我的这点粮食‘生意’。这不,酒也酿了,猪也喂了,钱也挣了。”彭方平毫不掩饰他的喜悦。
随即,彭方平带笔者来到后院养猪地,进去一看,看到了一片忙碌的画面。“这在盖猪场,我又新买了十几头猪,现在有20头猪,原来的场子装不下它们啦。”看到彭方平轻松的面容,笔者不禁问道:“这两个月来你产了多少酒,赚了多少钱啊?”彭方平扳着手指算了算说:“目前产了1400斤米酒、高粱酒、苦荞酒、包谷酒,有2万来元的收入。”
两个月,两万元的收入的确可观,但彭方平深知自己这条“小生意”的路还很长,真正要把这个做好做大做强,靠的不仅仅是优势的旅游资源,而是品质的提量升级。对于朴实地道的他来说,做生意就是要地道,要“原汁原味”,才能长久的把“小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才有美好的光景可言。
除了彭方平外,在横溪古镇中,“刘记酒坊”的刘登科、“彭记酒坊”的彭和聘在他之前就已经搭上了旅游的“顺风车”,纷纷挣到了钱。做工艺品、种庄稼的刘登科说:“在2015年烤酒后,家里开销逐渐宽裕了起来,用钱也不紧张了”;早年当过民办教师的彭和聘说:“走烤酒生意门路,在旅游旺季挣钱哩。”
其实,他们以酒为生计,也以酒为乐趣,更以酒为艺术,他们对烤酒都有独特的理解和情感,时常听他们说“我准备烤杨桃酒,我准备烤板栗酒,我要把传统烤酒做好……”他们既是在“开门做生意”,又是在“开门秀绝活”。他们在脱贫攻坚进程中依托横溪古镇-千层河-神河源的环形旅游,做出了好酒,赶上了好时节,做起了自家粮食上的“小生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