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造型分外场、陈设、布景、灯光、音响效果五类,分述如下:
一、外场
传统剧外场古称“砌末”,汉调二黄戏班称“外场”“前场”,新中国成立后剧团称“道具”。新中国成立前,汉调二黄舞台的外场一捆“把子”一口箱,全系当地工匠手工作,用料多为、铁、竹、布、棉、麻等,涂色少,装饰少,形制粗糙。有以下各类:刀枪把子,如刀、枪、剑、棍、斧、杖、叉、锏、锤、弓箭等;生活用具,如壶、杯、盘、灯、扁担、柴担、包袱、雨伞、书信、银锭、针线簸等;随身什物,如笏板、素珠、折扇、手帕、拐杖等;刑具、交通器具、摆设品等;还有一些特技用具,如砍头刀,刺眼锥子、刺肚梭镖、磨人石磨、锯人钢锯等。
旧时前场较简约、可一具多用。如方形酒盅子,包上红绸可代“印”、“玉器蝴蝶杯”;箭杆系“靠腿”可代“雁”(如《汾河湾打雁》);“靠腿”裹方印盒可代“山石”(如 《摘梅推涧》);黑纱帽中插“笏板”挂上黑须可代“龙头”等。新中国成立后,道具品样更加丰富、注重装饰美化,用料多是木、藤、竹、铁、铝、牦牛尾、绸、缎、绉、纱、丝、绢、绒、金银彩纸、金粉银粉、金银电镀等。各种类型都根据剧情需要不断添置新品,使汉调二黄舞台面目一新。
二、陈设
传统汉调二黄戏都是在三面敞开的古戏台演出。戏班备一幕二帘,划分前后台。前台裸露,后台隐蔽,以一桌二椅作演出景具,敷演天上人间。幕、帘 旧时幕帘,多为红布制,少数绸制。挂在上下场门之间的大幅称中堂幕”“台幔”;挂在上下场门的条幅称“马门帘”。幕帘有绣缀绘画成图案装饰。如“移风易俗、高台教化”字样。抗战时期,旬阳县城关抗日宣传化妆团挂彩绘“睡狮猛醒”图。有些戏台装有板壁、隔扇,可替代堂幕。如汉阴县铁佛区黑龙洞戏楼中堂隔扇就有大幅彩绘“福禄寿三星神图”及戏文楹联,作酬神演出的一种装点。演员出入由场人撩起马门帘或半撩,演员侧身出入,全掀,演员正面出入或背身出入,或从演员头顶抛过,甚有武将侠士人物双手自门帘张举头顶亮相,以渲染威武形象。民国22 (1943 年) 至 36 年 (1947年) 间,国民党军队话剧团来安康演出,舞台形制变三面敞为一面敞的镜框式分幕制,设门幕、顶幕、侧幕、分幕、底幕及简单布景,但传统二黄仍沿用幕帘旧制。新中国成立后,安康地委文工队、军分区文工队均实行新制,安康人民剧院始正式仿行。自此,统幕帘被素色百折绸幕替代。而在城乡业余戏剧演出中,仍挂中堂幕,缀“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飞天图”、“大花篮”等图样。专业团体的舞台幕布有:紫红丝绒大幕、双绉二幕、三幕、乔其纱幕、尼龙纱幕 (红、黄、粉、蓝、浅蓝、绿、浅 绿)。有各种垂吊 、启闭格式, 表现居室不同 层次的装饰性 幕、帐。黑绿色横条顶幕、侧立条幕、白细帆布天幕、构成基本舞台框架。幕布有专人管理,演出中设幕人。流动演出中由全体演职员装台卸台。桌、椅 桌椅是传统戏主要陈设。桌是条形桌,椅为靠背方椅 (比生活用椅略高,便于表 演坐式),上加红、蓝、粉、 黄、青、白 6 色丝绣 图饰的桌厨椅褡。桌前两腿系小插筒可架设小帐,红、青、黄 3 色金绣大帐,素白灵帐。桌椅可多可少,可分可合,视剧情所需,可作不同场合的桌椅用具,也可作为山、桥、楼、床、台、门、墙的代用物。除了直接帮助演员完成表演外,也通过摆列的变化与桌椅褡的不同色彩,对剧情的地点和人物关系,具有一定的表现或暗示作用。桌椅的摆设、撤换由检场人负责。汉调二黄的传统摆法有 40 余种。主要有:正中场 桌摆舞台正中,左右侧设椅。用于内厅议事、接待宾朋、家庭闲叙等场面。亦可代作山崖陡坡,也可左右设双椅。后中场 桌居中,椅设桌后。用于皇帝临朝、官员升堂等场面,桌圈椅褡随戏变化,视剧情可增设上单椅、下单椅、上下单椅、上下双椅。桌后并设双椅,为帝、妃、年长夫妇接受臣僚、儿孙拜贺的庆宴场面。前中场 桌居中,椅设桌前。用于人物独坐自思。视剧情可加上单椅、下单椅、上下双椅、为同辈人或职位辈分低一等的人坐。上偏场 桌斜摆上场口,左右设单椅或双椅。后上偏场 桌斜摆上场口,椅设桌后,可左右加单椅、双椅。下偏场 与上偏场相反,桌椅斜摆下场口,代城楼用,称“城门楼”。椅设桌后为后下偏场,设桌前为前下偏场,可左右设单、双椅,中场桌 桌居正中、不设椅,作客店桌、床。中场上偏桌 一桌设正中、一桌设上偏,桌右均设椅。一桌设下偏为中场下偏桌,上下偏桌 正中无桌椅,两桌左右分设,桌后设椅,又称“八字桌”。主要用于宴会。三堂桌 一桌居中,两桌左右分设,椅设桌后。用于宴会、会审大场面。头椅 独椅置台口,椅背面向观众,代门代墙。骑马桌 台中竖设一桌、两侧各设一椅,用于店房书斋、卧室、船舱、酒肆不同场合,也有偏场骑马桌。高案 —桌竖置台中,桌上及下侧设椅,用于绿林山寨坐帐,校场比武的看台,斩杀重要案犯的祭坛。双桌重叠为高案将台。下场高案中场椅 特殊摆列。下偏场设架帐的高案,台中并列设椅 3把,用于《淮河营》 一剧。幔帐 作为桌椅、桌围椅褡的配用陈设。旧时二黄只有小帐,红布制,帐宽0.95m,高 1.5~1.8m,有帐檐。作床帐、军营帐、楼帐;各有架设格式,也可代作走动的乘轿。新中国成立后有小帐、大帐、各色缎制,加丝织穗须绣翎毛花卉、飞龙舞凤。传统二黄的“捡场”人,新中国成立后,改称道具管理人,负责舞台陈设管理,隐于幕后迁换。现代剧中,由舞台美术设计与导演统一构思的舞台陈设,统归道具部门负责设计、购置、制作、保管。演出使用、迁换由登台演员分担。
三、布景
安康地区舞台布景起于民国初年的“文明戏”。民国 17年 (1928年) 汉阴青年教师刘季高组织学生演文明戏 《除四害》《双十梦》,民国 23 年 (1934 年) 旬阳县城龚家梁小学师生和石泉县第一高小女学生也分别演出话剧,都使用了简单的新式布景和道具;同年,“同心社”演出汉调二黄戏 《慈云太子逃国》,聘请四明书店经理鲁西亚绘制花园衬幕,布景首次出现在安康舞台上。
1953 年始,安康人民剧院调美工虞萍、高振邦等,组建了舞台美术工作队,设衣箱 (服装)、道具、灯光、布景、装置等新部门。凡新排剧目,在导演的统一要求下,由设计人员画出设计制作图,外请木工照图制作框架,上钉白布,美工用广告色绘制,或将绘制的软景粘在网幕上,按设计要求布置到舞台位置,再用汽灯为布景配光。受话剧、歌剧的影响,汉剧 《梁山伯与祝英台》《屈原》《将相和》《张羽煮海》《金鳞记》 等多以写实布景为主。1959 年后,虞竹萍在汉剧《打龙棚》《梁红玉》 等剧的设计上采用了写意绘画的章法,将环境虚化,采用装饰性绘画,对景物切割或概括,或变形、或图案化。有机地配合了汉剧唱、念、做、打的表演艺术,得到好评。嗣后,一批大、中专生调进地县剧团担任美工,各团舞美队都程度不同地健全了设计、绘制、灯光、道具、服装、化妆、装置等部门,形成了较正规的工作程序。布景形式呈多样化,有写实的幻觉布景、有写意性的图案装饰布景、也有二者结合的布景形式,努力服从戏曲艺术特点及规律。1959年,各剧团始用聚光灯改制灯具,在玻璃片上敷玻璃纸绘制灯片,采用幻灯投景。1967 年至 1977 年,全国普及“样板戏”,各剧团耗资购置灯光器材、制作“样板”布景,舞美队伍逐渐扩大,县剧团为 6至 7 人,地区剧团为 12 人,实行设计、制作、保管“三位一体”的舞美体制、使安康地区戏剧舞台美术出现了新局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戏曲传统剧目开禁,剧目丰富,舞台布景又呈现出一片新机。汉剧 《板桥轶事》 设计者虞竹萍运用电影镜头推拉的手法,以轴轮推动景片移动、使舞台画面人物形象突出。有意在布景的软、硬景片上安装能大能小的装置,使布景能适应舞台大小的变化,既能在大中城市演出,又能到乡村或工地演出。1980年后,为减少布景制作的财力消耗,力求简化实景、近景,多以中远景处理环境,在戏曲中更突出其虚拟性,或以装饰手法点到为止。如汉剧《春秋配》《板桥轶事》 等;采用仅以一组固定的平台装置,给表演提供动作支点,借助灯光、表演的变化,替代环境、气氛,达到虚中有实的效果。
四、灯光
早年,古戏楼在台口额枋上都设有挂灯铁环。紫阳洞河街戏楼还在台口栏杆上增设两个木狮桩供放油灯,增加光亮。使用的油灯,有陶碗或铁制的灯盏,油用桐油、菜油、香油,用棉线作灯芯。有些戏班演 《莫成替死》 时,台口放 3、4 个碗,盛满白酒,刀斩莫成时,点燃烈酒,闪闪绿光映照跪地的莫成,气氛杀气阴森。民国 10 年 (1921 年) 左右,始用煤油,马口铁皮做油壶,四方开嘴,多芯照明,进而增加玻璃帽玻璃罩俗称草帽煤油灯,并由额枋挂灯改挂戏楼前上空,既扩大了光照面,又减少了舞台油烟。民国 20年 (1931 年) 左右汽灯出现后,城市演出逐渐以汽灯为主,乡村仍用油灯照明。1958 年,汉剧团率先用电作舞台照明光源,购制聚光灯,自制散光灯、云灯、投景幻灯、水灯等,设置灯光操作室,用盐水控制光的强弱1960 年后,剧团逐步配用电阻节光器,控制舞台灯光照明,自制双镜头幻灯投景。同时各团相继配设专职电工,自制雨灯、雪灯、水灯、火灯及表现星、月、太阳等类的灯具;在光区除正面照明外,设侧光、顶光、逆光及流动光。天幕区用投景幻灯及散光云灯投射出远景及天空景色。汉剧的新编历史剧和现代剧的不少剧目都程度不同地注意用不同色光混合照明,并用灯光塑造人物形象。常用色有大红、橙红、金黄、中黄、淡黄、淡蓝、中蓝、深蓝、粉色、玫瑰、紫绿等。1968 年至 1975 年,各剧团为演出“样板戏”耗资添置灯光器材,舞台布置有面光、耳光、梯光、侧光、轮廓光、顶光、脚光等。大都用数台电阻节光器或变压器控制照明度,使用了多功能的配电盘及多用途的灯具。有聚光灯、散光灯、回光灯、多环聚光灯 (柔光灯)、追光灯、碘钨灯、双环效果灯、跑云灯、圓盘灯、水灯、雪灯、雨灯、火灯、闪电器、光芒灯、字幕灯、多镜头幻灯等,光源多用蒸铝反射灯泡和碘钨灯管,还自制多种特效灯。利用汽灯改制汽灯幻灯机。一些剧团还使用彩底幻灯字幕,推拉变焦字幕及各种天幕幻灯特技,制造风雪雨电、雨后彩虹、挥笔题诗等特殊效果。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古装戏开禁,剧团演出增多,各剧院灯光装备多使用新器材。安装了可控硅操作台、硅盘,各剧团都添置了轻型硅盘或改装配电控制设备。
五、音响效果
传统汉调二黄无音响、效果称谓和专门司职。演员的唱、念,乐师的演奏,全靠自身的嗓音和功力传声,乐师用唢呐模仿婴儿啼哭声,鸡鸣鸟叫声;揉滑琴弦模仿车轮声,叩弹琴弦可代绣花女合股丝线试其松紧“蹦”的脆声;鼓师用不同节奏、音量、技法变化的击鼓声加锣、钗声,既可表现深夜沉沉,更漏几点,也可渲染官府审案、将帅升帐的肃杀气氛;既可代告状人击鼓之声,也可表现开刀斩首,人头落地;可代作雷声轰鸣,加上大钗互磨发出水声、风声;“前场”师傅吹鸣长号模仿战马嘶叫,此号因此得名“马号”,“火彩,要是前场的专行,他手指紧捏燃烧的火纸折条,按不同方位,顺火势撒出掌心握放的松香末,粉从火燃,呈现出“金线吊葫芦”“一条龙”、“二龙戏珠”、“满堂红”等样式的火彩效果。随剧情需要,“火象”可表示浓烟烈火,火山火海;配合演员的做、打,拟作腾云驾雾,梦幻虚境,神妖变化,布阵斗法,出入地狱仙府,还阳凡间人世等。二黄皮影戏中,有身怀特技的“拦门”师,如汉阴县唐永华,可在 《龙凤灯,嬉狮》 用火药拌米饭汤,捏成小烟泡,在亮子上放火烧狮子;《盘肠战》 用细麦杆吹银朱表现血溅战袍,形象真实。新中国成立后,安康人民剧院新排演出的汉剧 《梁伯与祝英台》《穷人恨》等,开始对“效果”广泛地运用。有演员口技鸡叫、狗叫、牛羊声;“鸟壶”发出鸟鸣声;击打大鼓出雷声;手轮绳系竹片发出呜呜风声;摇动缀有数十粒小玻璃豆的蒲扇模仿雨声;甚有鸣放真枪作枪声,闹出虚惊四邻的笑事;还有自制枪声器,即将木棍中段用绳固定在木箱上,用有齿轮的木柄转动木棍频击木箱、或用木棒敲击油伞柄发出机关枪声;将硝酸钾与硫磺按比例混合掺入细石粒,紧包在绳结的纸包内,猛击引爆作枪声;自制木滚轮摩擦粗质帆布作风声;摇动大块铁皮作雷声;用细碎纸屑从舞台高处投下现出雪花纷扬等。这些音响效果由舞美人员或演员兼职配合操作。但演员的唱、白音响依然靠自身音量传播。1960 年,电器开始逐步用于戏剧舞台。地、县剧团先后购置扩大机、扬声器等电声设备,提高了戏的传声效果。各县剧团均先后添置、更新了扩音、录音设备,充实了音响效果人员。1970 至 1982 年,全区上演的汉剧近、现代剧目中,各团自制器具、自制录音或引用电影音响和购进效果设备,效果日益丰富多彩。出现了各种程度的风声、雨声、雷鸣、电闪;各类禽鸟牲畜的鸣叫声;各类音型、音量、速度的火车声、汽车声、摩托车声、轮船声;街道、市场、茶楼、酒吧、赌场、运场场、校园等场所的喧噪声,叫声、猜拳行令声、打斗声、嬉戏声等;房屋门、窗、器具的撞击声、倒塌声;施工场地的机器声、锤声、夯声、风钻声、山石崩塌声等;战场、军营的各种枪炮声、拼杀声、军号声、操练声;海上的涛声、海螺声;刑场牢房的铁窗声、镣铐声、鞭打声、酷刑惨叫声;各种飞机声;电话对方的答话声;各种钟声、铃声、电讯声;深山回音等等音响效果。
自1978年始,各剧团开始将音响设备的扩音与效果分开专职,自制组合音箱,设置表演区前及观众厅专事扩音,置效果扬声器于表演区后,增强效果音源的真实和深远感;并增置微型无线话筒,分佩主要角色身上,帮助演员保持最好的声音状态。地、县剧团先后添用轻型晶体管录音机,为录制效果资料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此后,剧团的音响电器逐渐随科技的发达而不断更新设备,引进各类音响资料,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戏曲舞台的音响效果更为丰富多彩,进一步提高了演出效果。
(本文摘自《中国汉调二黄研究》第四章汉调二黄景物造型之第三节)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