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部门动态 > 正文内容

    难能可贵的创举——市委广场及南环西路工程建设回眸之二

    作者:罗先安 董良军 时间:2007-03-09 08:08 来源:安康日报 字号: 打印

    长300米,宽25米,停车场、路灯、给排水、垃圾中转站、公厕、绿化带、环卫工休息室等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就是今天的南环西路——一条生态之路、一条以人为本之路。
    自此,居住在城西、江北等处的市民去南环东路或香溪洞等城东南片区再也不用绕行,群众休闲也不必大老远跑金州广场了。周边数万居民为之神驰的梦想,这一刻终于成真。
    3月7日清晨,一位正在南环路锻炼的老大爷告诉记者,过去,这里废墟丛生,杂草凌乱,建筑物无序插建。一条臭水沟流经于此,经年发出难闻的恶臭气味,现在都一去不复返了。谈起往昔,老人家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老大爷的话既是对南环西路的首肯,也映照出与之一路相连的南环中路(长兴至市委)贯通后的巨变。的确如此,当年南环中路的贯通,极大的提升了城市品位、改善了当地居民的人居环境,以此为轴心,一个崭新的安康新城日渐崛起。然而,由于当时资金、拆迁等方面的难题,南环路修至市委门前便告中止,修建南环西路的计划被暂时搁浅。
    那些日子,生活在金川村枣树巷周边片区的居民,晚上,要黑灯瞎火地回家,下雨,还要饱受趟烂泥滩之苦。没有一块公共绿地,没有一处可供茶余饭后休闲的场所。宽阔的南环东路在市委门前突然被切断,使香溪路人为形成交通瓶颈。
    每年“两会”,盼望尽快建设南环西路的议案、提案、意见、建议纷至沓来。各界群众要求修建南环西路的呼声日渐高涨。
    工程虽然停了下来,但选线、规划等前期工作一刻也没有停止。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关注着南环西路建设问题,修建这条路的决心也从未动摇。
    转眼到了2005年,在以“药水游”为先导的特色产业引领全市人民大踏步向构建和谐安康的宏伟目标迈进之际,“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拉大中心城市框架,重心北移、提升江南,开工南环西路,全力突破基础设施滞后的瓶颈制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文明程度”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建设南环西路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全市综合经济实力的增强,城市功能地位的提升,安康人民期盼已久的南环西路改造工程,终于迎来历史性机遇。2005年 5月,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人民的要求、群众的意愿,就此专门召开会议,从战略层面深入研究南环西路建设问题。
    期间,市委书记黄玮多次听取汇报,就市委广场和南环西路建设问题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市长刘建明也十分关心工程建设情况,多次亲自主持召开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工程建设中的难题。
    当时,由于受过去财力、规划等因素的限制,包括南环中路在内的城区许多路段都缺乏现代城市必备的垃圾中转站、停车场、公厕等城市公益性设施,甚至连起码的公共绿地都没有,城市国土总面积有限是一方面,但少数部门因循守旧,缺乏大局意识,即便将黄金路段房产闲置抑或出租也不愿拆墙透绿、还地于民,是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南环西路一旦贯通,将与已建成的南环东路相连,形成区域交通小环线,有利于提升城市功能品位,拉大城市骨架,缓解区域交通压力。那么,这条路究竟该怎样修?仅仅是就路修路,还是“拆墙透绿”、还地于民?让二者有机相融,造福于民?是领导们始终关心的问题。
    经过认真思索,市委、市政府率先垂范,决定拆除“高墙”、走出“深院”,无偿拿出市委机关13亩土地“拆墙透绿”、“拆房透绿”,以还地于民、还绿于民、还静于民,并要求将南环西路与市委广场建设融为一体,力争建成一条环保之路、生态之路和以人为本之路,为市民倾力打造具有山水园林城市风格的休闲广场。
    此时,建设南环西路的时机已经成熟。2005年7月,尘封已久的南环西路工程开始进入动员拆迁阶段。由城建、国土、公安等部门组成的工程指挥部开始进驻工地。此后,在2005年7月——2006年6月这一年多时间里,建设者们克服各种困难,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拆迁,共拆除31 户居民的建筑房屋10200平方米,拆除市委车库、印刷厂等房屋60余间共计5000平方米。市委机关13亩地改为公共绿地,拆除农校、区档案局等单位房屋3000多平方米,收回7亩多国有土地。 2006年9月拆迁全面结束后,建设部门夜以继日,展开百日大会战。终于在2007年1月,将一个亲民、开放、大气的市委广场和一条自然、生态、环保的南环西路展现在安康人民的面前!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