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8点40分,距离会议开始还有20分钟,安康高新区创业大厦二楼会议厅内早已座无虚席。来自省、市、县的领导,全国电商界的大佬、专家,我市有关专家教授,各金融机构、创业协会和创业大学生代表,全市部分企业、农业园区代表400余人齐聚一堂,共赴一场名为“2016中国(陕西·安康)特色小镇高峰论坛暨安康万浩·颐高梦想小镇项目启动会”的盛会。
一个以特色小镇为主题的会议何以汇聚如此多的专家和学者?大家为何而来,这其中有哪些值得思考和借鉴的观点?
毫无疑问,“特色小镇”是此次盛会的焦点,也是近年来我国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的“热词”。7月18日,住建部、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特色小镇培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我国将培育1000个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现代制造、教育科技、传统文化等特色小镇。8月9日,我市召开的市委三届十次全会提出,要把培育发展特色小镇作为我市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抓手,同时印发了《中共安康市委安康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发展特色小镇的指导意见》。
特色小镇的概念最早兴起于浙江,如今在全国已处于迅猛发展的状态。到底什么是特色小镇?中国云计算应用联盟主席团主席汤兵勇说:“特色小镇不是行政区划上的镇乡概念,也不同于原来的产业园,是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特色和一定社区功能的综合体。”
此次正式启动的安康万浩·颐高梦想小镇项目,可以说是我市在建设特色小镇上的生动实践。这个紧邻高客站、面朝安康高新区生态文化公园的项目,总投资7.7亿元,占地面积152亩,规划有梦想小镇展示大厅、颐高万创空间、楼友创业咖啡、微巢学院等多个线下业态,未来的目标是依托富硒产业、科技金融、智能硬件等5大产业,将其打造为“创业+服务+投资+生活”四位一体的陕西省创新示范基地、安康市创业创新高地。
“安康万浩?颐高梦想小镇项目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市特色小镇建设迈出了实质性的步伐。”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郭青在致辞中说,我市将力争用3至5年时间,建成3到5个特色产业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兼具旅游和社区功能的市级特色小镇。
“这次的梦想小镇更多的是面向创业者,剩下的几个小镇,希望能尽量往产业方向、专业方向做,加上旅游、社区功能,把产业的聚焦点给做出来。”作为杭州颐高集团的董事长,翁南道曾亲自参与浙江梦想小镇、桐庐健康小镇、富阳硅谷小镇的建设,对于特色小镇的创建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所在的颐高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公司,近年来陆续在全国各市县打造了河北武强特色音乐小镇、浙江安吉美丽乡村等180多个特色小镇。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常务副会长卢建新曾对颐高模式进行过跟踪研究,他说颐高模式的好处是让互联网和地方经济血肉相连的长在一起,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高度融合的背景下,任何行业不主动融入互联网就有可能面临被颠覆的危险,甚至可以说能否工业园区、美丽乡村、农业园区和棚户区改造等重点区域的修建性详规,为集镇发展提供科学的空间布局和法定依据。三年来建成重点项目38个,完成投资17.28亿元,相继完成了滨河北路、河堤、桥梁、金蚕广场、红色文化广场等市政基础工程,幼儿园、文体中心、污水处理等公共配套设施,西苑社区、明星社区、池河家园等居住小区,集镇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
市政府制定的“市上指导、以县为主、三级联动”的工作机制为推进副中心镇建设提供了根本保障。作为县区副中心镇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市城乡建设规划局积牵头做好规划指导、协调服务、督促检查等工作;石泉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池河镇建设,明确县长亲自包抓,住建局牵头,发改、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机构;池河镇严格落实“五个一”项目建设机制,并按照开工项目抓进度,在建项目抓竣工,竣工项目抓投产的总体要求夯实责任。另一方面,池河镇通过组建城投公司,通过项目运营,有效破解了土地、资金、人才等难题,增强小城镇建设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确保了建设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转变角色,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
成立公司后,镇政府的角色发生了变化,必须更加注重经营理念。既然“经营”,最直接地说就是能以最小的投入带来最大的产出。事实也如此,这一做法,使得政府获得利润后有钱投入公共设施建设,群众安居乐业,社会繁荣发展,多方“共赢”。
按照“创建新区、改造老区、整合社区、发展园区”的思路,该镇依托陕南移民和保障性住房项目建设,实施“东延西扩”发展战略,新建西苑社区一期、二期建成住房875套14.1万平方米,解决了875户3500名搬迁群众住房难题,三期275套2.8万平方米住房即将完工。新建“池河家园”480套2.4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已陆续入住;东苑社区一期建成住房106套3.5万平方米,拆迁群众全部入住。
“抓住陕南避灾移民安置等政策机遇,依托城投公司作为融资和建设的平台,解决了群众的住房难题后,通过出售门面房又增加了利润,再来加大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力度。”
“政府有钱好办事!”在新区建设中,水、电、路、讯、气等基础设施统一配套完善,新区主干路网系统基本建成。同时2100平方米文体中心、9400平方米体育场、6000平方米幼儿园、1500平方米农贸市场等惠民公共服务设施全部建成投入使用,金蚕公园、红色文化广场、景观桥等配套设施今年全面完工。“基础设施好了,自然聚集人气!”镇区面积由原来的0.9平方公里扩大到2.1平方公里,新增入镇居住4810人。实施了老区新兴街片区300户民居立面、2600米雨污水管网及11700平方米人行道改造。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完成集镇“四街两巷”1500米改造,并实施绿化亮化提升工程,镇区面貌焕然一新。2万平方米阳光丽城商贸中心、2500平方米区域性敬老院的建成,使得老镇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同时加快园区建设,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采用PPP模式,引进优势投资主体入住,解决群众就地就近就业难题。围绕“三季有花、四季有果”和“桃李天下、荷塘月色、水上娱乐、休闲垂钓”,打造“一河两岸”城镇发展带。依托五爱嘉晟和谭家湾绿岭园现代农业园区,加快绿色蔬菜产业链条发展。新增200亩设施蔬菜大棚,建成嘉禾产业园区6000吨蔬菜储备气调库、7000平方米的大型农副产品集散交易中心和5000平方米的农副产品加工厂,豆制品、酱菜、脱水蔬菜生产线设备扩容改造等,形成种植—贮藏—加工—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基本能满足搬迁群众的就业需求”。
不仅是事业,更是产业
长期以来,困扰小城镇发展的突出问题是“钱从哪里来,人往哪里去”。该镇通过经营小城镇,降低投资资本,有效配置生产要素,特别是政府以最小的投入带来城镇建设最大的产出,这就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经营小城镇,不仅是事业,更是产业”。因此,该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监管并重,以管促建。设立城镇建设管理服务中心,在项目建设和村(居)民建房前期,从道路红线、建筑控制线、绿地控制线三方面提出科学的规划设计要求。在建设中,严格实施“一书两证”(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的管理制度,做到“五统一”和“三到场”(五统一即统一征地、统一规划、统一风格、统一建设、统一配套,三到场即放线定位到现场、建设过程中监督检查到现场、验收复核到现场)。建立城镇交通、市场秩序和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狠抓乱停乱靠、乱摆乱放、乱搭乱建整治工作,实行划行规市、齐门经营,打造干净整洁的现代城镇。
同时创新多种机制,把所征土地的10%返还集体用于失地农户的安置,实现经营性收入转变为财产性收入,保证失地农民获得利益。池河镇双红村二组村民张寿云,因项目建设被征地1.81亩,按照返地政策,予以返还建房净面积10%即0.181亩120.7平方米。返还地位置位于文体中心周边,地理位置优越,其修建占地120平方米住房一套,现第一层三间门面房自家开儿童游乐园,经营良好,楼上5套住房已全部出售,其财产性收入已大大超过了土地经营性收入。
“不仅把小城镇看作生产要素的聚集地,而且看作是市场配置资源的重要单位,树立城镇建设不仅是事业、更是产业,不仅是建设项目、更是经营项目的新观念;改变城镇建设只投入、不产出的旧观念,树立城镇建设通过投入所创造的积累也是一种产出,并具有巨大升值潜力的产出的新观念;转变政府独家包办的旧观念,树立多方聚资、全民共建的新观念。从而,认识和把握小城镇发展的内在规律,自觉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提高市场化程度,促进小城镇更快、更好地发展。”一位业内人士如此评价该镇“经营小城镇经验”,并认为其意义甚至超出小城镇建设本身,因为它不仅能加快小城镇建设的进程,而且能引起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对区域市场经济发育和完善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反过来,又将为小城镇建设增添新的生机和活力,形成良性循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