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安康市人民政府 >县市区新闻>平利 > 正文内容

    绿染山乡满目春——平利构筑生态经济体系建设纪实

    作者:屈晓红 魏军 胡才东 时间:2007-03-19 10:33 来源:本站原创 字号: 打印

    3月14日,平利县城关镇纸坊沟村四组46岁的村民黄龙凤光荣地转为中共正式党员,面对鲜红的党旗和乡亲们期盼的目光,她激动地说:“近年来,我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发展养殖业,每年收入5万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今后,我一定发挥好党员模范带头作用,把产业做大做强,带领大家赚更多的票子,过上更红火的日子!”
    妙手绘蓝图,群众有奔头。随着平利县“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三大生态经济体系的形成,象黄龙凤这样的新型农民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深山成乐园,一村一亮点;人勤百业兴,土地生‘金蛋’”已成为城乡巨变的真实写照,县域经济步入良性发展“快车道”。日前,据市统计局发布的《2006年全市经济社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显示,平利县有三项指标位居全市榜首:全年完成生产总值10.35亿元,同比增长13.9%;完成工业增加值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分别达1.9亿元和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2%和51.6%;农民人均纯收入2085元,同比增长17.36%。

    选准“突破口”,绿色农业显活力

    阳春三月,三阳镇小富沟一组村民周庆华的绞股蓝产业园人头攒动,有的锄草,有的修埂,忙得热火朝天。周庆华拄着锄头乐得合不拢嘴:“去年,我和村民江虎合伙贷款投资16万元建立了150亩标准化绞股蓝产业园和一个加工厂,一年下来净赚了30万元。今年我们打算继续扩大规模,力争年收入突破50万元!”平利县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带动绿色农业蓬勃发展,农民依托产业奔小康成为农村新气象。
    “产业小而全,特色不鲜明,缺乏竞争力,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要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就必须走“一县一品”路子,实施茶饮产业率先突破!”这是平利县委、县政府在构建绿色农业格局确立的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全国绞股蓝生产第一县”和“西北名茶大县”目标,通过整合土地、人力、产业和品牌资源,全县建成了城关、长安、八仙、三阳等八个茶叶基地乡镇,种茶面积达10.46万亩,绞股蓝1.55万亩,培育出1000多个5亩以上的茶叶专业大户,兴办起102家茶叶加工和26家绞股蓝系列产品加工企业,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优势产业加工转化增值,在“第二车间”实现产值翻番。同时,启动了女娲文化广场、秦楚茶庄、神草园等大批茶饮产业重点项目建设,在“百里生态经济长廊”沿线打造20多个以徽派建筑为主的民俗文化村,大力弘扬茶文化,促进茶消费。去年,全县茶饮产业实现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67%,成为促农增收的“当家产业”。
    种茶务茶让农民尝足了甜头,发展产业奔富路迅速成为农民的自觉行动,呈现了“一兴崛起百业兴”的局面。县上投入近千万元资金,建立县、乡、村服务网络,成立技术协会,选派干部进村入户灌输新理念、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使蚕种发放突破5万张,产茧1646吨,实现产值3800万元;坚持投入力度、工作力度和宣传力度“三个不减”,拿出100万元奖补资金进行重点扶持,建成2个畜牧强镇、30个养猪示范村和53户“正大模式”养猪大户,全县生猪、白山羊饲养量分别达到30.5万头和20万只,完成全年计划任务的156%,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在全市2006年畜牧产业综合考核中荣获一等奖。

    走好“三步棋”,环保工业强内力

    沐浴着春晖,坐落在老县镇的中国化工500强企业—昊华平利化工有限公司机器轰鸣,车辆穿梭不息,呈现出产销两旺的良好态势。据公司负责人介绍,该钡盐项目于去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工程分三期完成,投产后年产值可达1.5亿元,利税5000万元以上,结束了全县单纯销售重晶石原料的历史。
    围绕建设安康工业强县的目标,该县坚持招商引资、国企改革和强化技改三管齐下,以支柱工业和骨干项目建设为重点,着力建设绿色饮品和医药工业区、水电工业区及矿产开发工业区,呈现出“专业化、低成本、大配套、高效率”的环保工业发展格局。为给招商引资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该县在办理证照、场地租用、费用减免、配套资金、户口迁移、子女就读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对外资企业实行“一厅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坚持落实首问负责制、立即就办制,项目不分大小均成立县级领导牵头的落实小组,责任到人,一包到底,力求小事不出日,大事不出周。通过政策招商、项目利商、服务留商,吸引上海、河北、西安等地的200余名客商在境内投资兴业,新建成渡船口电站、岩湾电站、寅祥石材公司等企业。以民营化为取向,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完成了粮食企业、造纸厂的改制工作,组建了两家国有控股粮油购销公司,理顺了古仙洞电站劳资关系,圆满解决了6户集体企业职工养老问题,妥善安置职工近千人。
    同时,该县以技改为导向、以提升产业层次为目标,坚持打特色牌、走名牌路,企业产品形成了“研发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的新格局。天宝制药公司1300万支冻干粉针和900万支小水针项目通过国家GMP认证投产后,产品效益大幅提升;众鑫茧丝化工有限公司新上两组自动缫技改工程竣工后,年产白厂丝能力突破200吨。三管齐下见实效,2006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6.2亿元,增长21%,其中国有及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2亿元,增长46%,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巧打“女娲牌”,生态旅游添魅力

    “深厚的女娲文化,美丽的田园风光,众多的旅游景点,平利不仅让我找到了人间仙境的感觉,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我的艺术创作资源!”日前,中国当代特级剪纸艺术大师、国际特级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贾四贵在游览在女娲故里时发出由衷的感叹。
    平利境内森林覆盖率高达65%,为发展生态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特色文化支撑和生态条件,县委、县政府以开辟新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富民增收为目标,充分挖掘女娲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使生态旅游为一大亮点。为进一步提升旅游魅力,打造“一山两线”精品旅游格局,坚持把“女娲、生态、茶”作为发展生态旅游业的主体和方向,县上加大女娲文化开发利用力度,组建了中国平利女娲文化研究会和基金会,修复了女娲庙正殿和女娲塑像,建立了女娲文化展馆,使女娲文化走进千家万户。去年通过招商引资,启动了女娲山景区深度开发建设,投资1000万万元的韩仙洞景区初步建成并对外开放,投资160万元对千家坪森林公园景点进行续建,使景区晋升为国家级森林公园,长安镇国家级旅游示范区顺利通过验收。以“百里生态经济长廊”为重点,启动了黄洋河、西河漂流、琵琶岛休闲垂钓等旅乐项目,建成具有地方民俗风情的农家乐、休闲茶庄共80余家,形成了吃、住、行、购、娱相配套的旅游产业模式,给生态旅游赋予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去年成功举办了首届“茶之旅”文化节和八仙“夏之旅”文化节,隆重推出“民俗风情游”、“女娲圣地游”和“美丽乡村游”等系列特色旅游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女娲故里”的品牌知名度,2006年,接待来自北京、湖北、西安等地的游客5.2万人次,游客综合收入达1000余万元,成为促农增收的新亮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责任编辑:ak_sjx内容纠错 关闭本页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
    切换
    下午好!我是安安
    点击我为您语音播报